因為這次Covid-19的衝擊,歐美職場上演「大離職潮」。WFH的工作模式,意外地讓多數上班族開始反思:自己人生是否還有其他選擇,除了通勤上班的辦公室模式,也開始思考自己想過什麼樣的日子,應該發揮什麼樣的價值,連帶促成了很多人離開職場,想嘗試不同的生活體驗。

大離職潮也影響到台灣。雖不像歐美那麼劇烈,但同樣改變了很多上班族的想法。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把高薪、頭銜放在工作第一位思考,反而思考更多人生意義、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以及斜槓人生的可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希望搶回生活自主權。

根據104數據,6成工作者希望未來1週能夠有2天在家工作。這個數據反映著:大部分工作者還是喜歡自主、彈性安排時間。在家工作可能效率不彰,但省去了通勤的勞累,多了與家人互動的時間,心理相對感覺比較健康。

企業主:提出彈性方案

順應這樣的趨勢,企業主和個人可能都要做出改變。企業主為了讓優秀的人留下來,可能要提出工作時間更加彈性的方案。

這一兩年的疫情發展,讓各家企業和上班族意外地做了一次「實戰演練」,提早實現線上辦公、線上學習。視訊會議的頻密發生,帶動通訊軟體更新,也使得在家工作的便利性加速實現。企業必須著手尋求科技的幫助,提出辦公室上班和在家上班的混合模式,才有可能留住優秀人才。

上班族:組織「外部聯盟」

在個人方面,越來越多上班族開始思考嘗試不同的人生體驗,他們離開了現有企業,以個人名義、工作室模式嘗試創業,開始運用個人專長與他人合作配合,以策略聯盟的方式,讓單個個體形成一種新的部落模式,提供企業服務或自創品牌。這些現象將會在後疫情時代持續發酵,形成新生態鏈。

個人如果希望能夠擁有自主安排時間的工作形態,就必須多發展自己的專長,建立個人品牌,讓自己在特定領域做出名聲。

舉例來說,我一個朋友是文案工作者,他寫房地產的文案非常動人,很多建案因此指名跟他合作。他除了文案之外,自己也懂得策略聯盟,和外部團隊合作,形成生態圈,同時著重影音平台的策劃和製作。他的小工作室,儼然成了房地產戰隊,忙得很有感。

另外有一位年輕人,因為喜歡吃美食,經常在臉書分享美食及料理。久而久之,大家把他當成美食專家,從他推薦的商品委託團購開始,漸漸地,他開始直播、PO文分享食物背後的故事,目前已經變成廠商會付費的微網紅。

疫情固然改變了許多,但危機也是轉機,新世代、新趨勢、新思維,在此波疫情催化之下,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們的人生觀、工作觀及價值觀都改變了。

賺錢固然重要,但人生苦短,不能只有工作,必須工作與生活平衡,必須工作得有趣、有意義,能讓這個社會更好。這是年輕世代的思考,企業也必須轉型思考做出調整,讓員工更願意為意義及理念而工作。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