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匿名就會馬上舉手

老師發問的時候,教室裡四面八方都有人舉手的熱情教室,如今在日本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嗎?其實有個非常簡單就能實現熱情教室的方法,那就是匿名,這方法比大家想得都還要有用,秘技大概是這樣的:

最近有很多能夠輕鬆傳送問題或意見的App,只要活用這些程式,請學生用手機回答課堂上的問題就行了,學生們可以隨便選個暱稱登入,維持匿名性。老師只須把App的畫面投影在教室的螢幕上,就能讓學生看見其他同學問了些什麼樣的問題。

這樣一來,就會一直有人傳問題或者意見,有時候傳給我的訊息甚至多到我都來不及看。

如果口頭發問的話,是絕對不會有人舉手的。就算是大家肯定都會有問題的主題,比方說「針對求職活動是否有擔心的事情?」等等,問了之後教室也只會寂靜得彷彿是外太空。

或許會有人想,大家敢提問或許不是因為匿名,而是因為使用手機?畢竟這對學生們來說是最貼近身邊的工具。並非如此,重要的就是匿名性,也就是「不顯眼」。

以「照樣造句」作為自我防禦戰略

接下來我們將話題換到「照樣造句」決定法。關於這點,其實他們之間有非常強而有力的「行動3原則」。

  1. 重度參考他人所給的範例。
  2. 如果沒有範例的話,基本上一切辦不到(不做)。
  3. 因此會強烈希望有能夠參考的範例。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某個職場,主管大致上將做法教給新進員工之後,說了句「不懂的話再來問我」然後就把工作交給他了。當然,主管只是稍微指點一下,新人不可能馬上就能順利工作(工作可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

但新進員工卻一直沒有來問問題,這是什麼情況呢?答案很簡單。我想你應該也知道答案了,正是行動三原則的第一點和第二點。主管並沒有告知關於「如何問問題」的範例。

很遺憾的,大多數主管都無法摸索到這個答案。一直沒發現這件事情,交代的工作就這樣接近最後的完成期限,實在無法忍受了,終於離開自己的位置,然後演出下面這樣的情節:

「怎麼不馬上來問問題?不可以浪費寶貴的時間啊。」

「你們不會做也是正常的,問什麼都沒問題的啦。」

好孩子症候群患者的反應大概是下面這兩種:

  1. 之後會來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因為主管如此指示)。
  2. 還是什麼都不去問(因為並沒有拿到「如何問問題」的相關範例)。

我想你肯定會忍不住想大吼:「給我用自己的腦袋想想啊!」實在令人難以啟齒,不過這種斥責幾乎是毫無意義的。你一定得要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一個範例,然後告訴他才行。

就連消費行為都無法自行決定

為何現今的年輕人會如此依賴社群網路的資訊?只要比較一下社群媒體與傳統媒體發送訊息的方式,答案就很明白了。

過往以傳統媒體為主的宣傳,基本上都是單向發出資訊,這種做法問題在哪呢?一般認為是「無法進行雙方溝通」。

但我認為單向型媒體的問題點其實是在於「消費者必須自己解釋接收到的資訊內容」。到底跟自己合不合?喜歡還是討厭?正確或者不正確?就連如此簡單的事情,只要是「被迫接受」,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就會產生抗拒之心。

因此無論提供給年輕消費者的資訊在旁人看來多麼有利,也不一定能夠引發他們的購買行動。甚至提供越多資訊,可能反而讓他們更加無法決定。這種情況不僅限於年輕人,跟屬於哪個世代並沒有關係,因為人類覺得靠直覺來決定事情比較輕鬆。

請想像一下你去餐廳的時候,店家向你介紹他們推薦的菜色的情況。然後再想像,若是朋友帶你去那間店,並且說「這個超好吃的!」時候的情況。

若為前者,你應該會先把店員給的資訊放在一旁,畢竟還要考量一下推薦餐點的價格、店員的價值觀等因素後,才能下決定。相較之下,後者的資訊應該就能夠老實接受,尤其是如果朋友的價值觀和自己相近的話,就更沒什麼好猶豫的了。

心理學同時指出人類還會認為店家提供的資訊「或許會編造成對自己(經營者)比較有利的內容」這樣的偏見,當然也是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但我認為「要自己決定事情」的壓力影響更大。

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是「社群母語」的世代,也不會覺得以直覺來決定事情有什麼不好。

投稿在社群網路上的消費體驗或網紅的資訊,並不會直接把資訊像球一樣丟向自己;也不需要自己把東西帶走、深思熟慮、然後用自己的意志來決定……沒有這些流程。只要遵從當下看到的感覺,不會有自己決定的壓力,就可以購買了。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要自己決定事情,有這等程度的抗拒。

*本文摘錄自平安文化出版《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書籍簡介

《請不要在大家面前稱讚我:不是不上進,而是太早學會大人的消極,新世代的「好孩子症候群」》

作者:金間大介(Daisuke Kanama)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作者簡介

金間大介(Daisuke Kanama)

金澤大學融合研究學域 融合科學系教授
東京大學未來面向研究中心 客座教授
橫濱國立大學工學研究科物理情報工學 博士

出生於北海道札幌市,在取得博士學位以前都隸屬於應用物理學研究室,從事表面物理性質的研究。博士後時期前往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研究所,受到新課程創新經營的領域吸引,之後便開始研究創新論、技術經營論、市場論、產業連動等研究。另外也執行「創新所需的動機」研究,與教育界及人才養成業界多有配合。主要著作有《為創新帶來動機:創業教育及挑戰精神的來源》(丸善出版)、《創新&行銷經濟學》(合著,中央經濟社出版)、《動機的科學:提高知識創造性的方法》(創成社出版)等。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