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你都做什麼?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很可能替你練就更大的競爭力。

像是園藝、瑜珈,都是不大的事,卻能讓我反思自我的急躁,甚至從中悟出管理、用人之道,為什麼?正因行之有年。

別只是滑手機、看電視,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規律冥想打坐,沉澱身心;股神巴菲特打橋牌,鍛鍊腦力和適應局勢變化之速⋯。

這些看似平凡的嗜好,是他們在成功前就持續超過十年之事。利用下班後的黃金五小時(從晚上六點到十一點計算),培養固定興趣,替明日蓄積養分。

「人的大腦真正能集中精神、好好發揮的時間,只有從起床開始算起的十三個小時。」日本精神保健專家島津明人表示。也就是說,當你六點起床,基本上到晚上七點,注意力就開始潰散。

未來,你和同儕的差異,取決於六點後的生活。

與其下班後繼續加班,既沒效率又疲憊,不如換個心態,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讓它成為你未來最重要的能耐。

就算是放鬆跟朋友吃飯聊天,也未嘗不可。美國《財星》雜誌曾報導,願和同事當朋友、下班後共同從事社交活動的人,兩年內獲得升遷的機會,將提高四成。

只是,要有方向、目的地投入一門興趣,其實並不簡單,該如何開始?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事?

不妨先想想,你最近做得最開心的事是什麼?讓你感到開心的,是哪個部分?

例如運動,你喜歡的是身體被操練時,那又痛又突破的快感,或運動過後的神清氣爽和成就感?還是,更喜歡去健身房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先確定讓自己快樂的原因,接著,用最小成本去嘗試;別用功利主義看待興趣,你要做的是盡量嘗試,先習慣這個步驟、感覺,才能反覆進行。

興趣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建設性、或多高大上,貴在能累積、做了快樂。畢竟,下班都夠累了,得是夠喜歡,才能持續,不覺消耗,反倒充電。

持續,才最是挑戰。

先試試水溫吧!若真的不適合自己的作息、個性,甚至感到負擔,此時,更要有調整目標或毅然放棄的決斷力。

《原子時間》一書就指出,下班後的目標,是力量的指引,但非生活的唯一意義。既然是附加的好處,便無須孤注一擲,應容許自己多方嘗試、適時喊停,換一個嘗試,其實沒這麼可怕。


接著,評估想做的這件事,會花自己多少時間、是否要預算。進一步製作「下班後時間表」,落好每天概略目標,時間可以抓寬鬆一點,一至兩小時為一區間,不給自己太大壓力,讓腦袋放鬆,才能照做。

不求做得完美,但求做得長久,才是維持興趣、常保熱情的關鍵心態。

成功者之所以能持續投入一件小事,重點在於不計得失,許多人半途而廢的原因,多是做到一半就感到挫折,因此心生厭煩,最終不了了之。

選擇,終究操之在己。你可以「上班責任制,下班看電視」,也可以把握機會替自己的未來加值。就算一開始只能做半小時、一週進行一兩天,只要持之以恆,這些事都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香港長江集團創辦人李嘉誠說過:「成功不僅僅是財富的積累,還包括對生活的享受。」

工作就像人生的一場馬拉松,懂得蓄積能量、配速,才跑得久。下班後的黃金五小時,享受也好、進修也罷,都不是多餘的時間支出,而是你最獨特而無價的投資。

跟「幾點可以下班?」相比,「下班後做什麼?」更重要。讓那些不起眼的小事,為你挹注大力量!

立刻按讚郭奕伶粉絲專頁,看執行長們的商業智慧和日常學習 ☛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