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LuckyLuLu,圖文作家、平面設計師、似顏繪插畫家。出版作品:《我想躲起來一下》、《更好的一年》、《當平凡走到了日常》。

這週是我到新公司上班的第二週,趁著記憶猶新,我紀錄下我對於這次轉職的一些想法。

這是我大學畢業後第二次換工作,原因跟第一次換工作時差不多,就是某一天突然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篇文章我會分享:

  • 我前一份工作的狀況。
  • 轉職的契機。
  • 離開舒適圈的正反考量。
  • 舒適有什麼不好?
  • 離開舒適圈要做什麼?

一份舒適的工作

我前一份工作是在藝文產業做「設計」。進去的時候職稱是設計,但後來也要兼作企劃、執行、專案、行政、財務⋯⋯好像很多小公司的設計都會變成這樣。

大部分工作內容都算安逸,做設計——我很擅長;寫企劃——我滿喜歡的;做行政——雖然不喜歡但也不討厭,而且很容易;簡單的會計——設計做累了的時候處理一下帳務,滿舒壓的。

其他安逸之處還有:

  1. 朝9晚6準時下班,除了偶爾有活動需要晚上或假日加班外(一年不到10次),平常都很規律。
  2. 離家超近,走路5-6分鐘,我中午還能回家煮午餐吃。
  3. 組織扁平,自主性滿高的,很能嘗試自己想做的各種事。
  4. 同事好相處,都是和我年紀相近的女生,上班氣氛很融洽,跟老闆、主管的關係也像朋友。
  5. 工作內容不無聊,會舉辦不同類型的藝文活動。在不同規模的專案能夠接觸到不同的任務,我覺得很有趣。
  6. 薪水適中,年終大約0.9個月。平常不會有其他獎金,但每年有固定調薪。

但也有一些可大可小的缺點:

  1. 組織分工不明確,例如我是「設計」,但要做企劃、執行、專案、行政、會計等。
  2. 決策經常突然改變,專案完成率很低。
  3. 團隊合作不順暢,這跟分工不明確有很大的關係、也包含了沒有明確的SOP、沒有固定的行事曆、團隊風格很隨意⋯⋯等。

我覺得自己算是獨立性很高的人,因此無論外界怎麼變動,我都可以完成手上的事,所以這些問題對我個人的工作沒有造成太大影響。有影響的是整個團隊的KPI,不是我的,簡單來說,這些缺點對公司的影響比對員工的影響大很多。

離開舒適工作的契機

前一份工作的專案通常是以年度為單位企劃,所以前一年就大約會知道下一年的工作重點,像是每個月要做哪些事、什麼事該提早多久開始、忙碌程度等。

而今(2024)年的企劃,在年初突如其來一個大改變,也就是我們在2023年規劃的工作內容,幾乎要全部重新安排。

這我倒覺得還好,舉辦活動會碰到變故是很正常的事,也遇過不少次。但讓人比較難以接受的是,舊的企劃被中止後,新的企劃一直搖擺不定、進度又不積極。有點像是被抽掉了一件Level A的事,卻補了一件Level C的事。

雖然明白這些事因為外力影響而發生,也不是決策者樂見的。但整個團隊的處事態度還是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動搖。

最終決定離職的契機,是在某次會議,我被要求做一件我大約2年前提案過、以及這2年間時不時會提出來討論,但一直沒有下文的事情。這讓我有一種「一切繞回原點」的無力感。

我覺得自己在這裡不會成長,我也覺得自己沒辦法為團隊帶來成長。我突然覺得自己真的安逸很久了,好像該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離開舒適工作的正反考量

正面考量

  1. 職業成長與發展:在舒適圈內難以獲得新的挑戰和成長機會。
  2. 提升技能與競爭力:想要學習新技能的和提升市場競爭力。
  3. 實現個人目標:雖然我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個人目標,但我覺得離開舒適圈,才有機會實現我的長期職業目標和夢想。

反面考量

  1. 不確定性與壓力:面臨未知的環境和挑戰帶來的壓力。
  2. 失敗的可能性:以轉職來說,我可能拿不到更好的薪水(相關經驗不夠),也可能在新領域遭遇挫折。
  3. 適應新環境:要告別穩定、不加班、又離家近的工作。

不過,我大約只花了一天半思考,就決定要離開舒適圈了。最大的原因是——我才26歲,還很年輕。沒有小孩要養、沒有貸款要還,現在的我沒有包袱,也沒有束縛,那就沒有必要留在目前的「一事無成」裡。

舒適不好嗎?

其實我骨子裡是非常追求穩定的個性,雖然會不斷嘗試,也熱愛學習新事物,但所有「冒險」對我來說都必須建立在「有穩定生活」的前提下。

例如,假設我的目標是今年要舉辦一場實體手帳交流會,但這不能影響到我原本的工作、我的作息、我的Work-life balance。

小時候有學過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理論,我覺得我對工作也有一個類似的金字塔,金字塔下層要穩固,才能往上追求其他想要的。

1.穩定的收入

工作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穩定的收入」,這也是我不全職做圖文作家的原因。也許全職做圖文作家可以有更高的收入,但是時高時低我無法接受。另一方面,我也覺得自己尚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需要進職場接受磨練。

即使我沒有生小孩的計畫、沒有要買車買房、沒有要做什麼特別的大事,我還是覺得有「持續、穩定的收入」對我來說是第一重要的事。

2.實力成長

我認為這是現在的我第二重視的事。我希望自己可以透過工作累積硬實力,在市場上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人。

3.想做的事

畫畫、出周邊、跟品牌合作這類和插畫相關的事,我會排在正職工作後面的順位。雖然我很喜歡、也很享受其中,但我很抗拒把這些當成「工作」看待,對我來說,最喜歡的事我只想當成興趣。

4.自由工作

嘗試任何有興趣的工作。例如我以後想舉辦各種實體活動,像是讀書會、手帳交流會、各類分享會、交換禮物大會⋯⋯。此外,我也想嘗試在書店、軟體業、時尚產業,和節奏很快的公司工作。總之,就是想做一些有趣、同時又能夠有點收入的事。

前幾年的舒適,讓我一直停在最下面那一層,遲遲沒有任何進步。我認為是時候努力往上爬一層了!

離開舒適圈要做的事

1.建立支持系統:尋求家庭、朋友和專業人士的支持。

我的父母和另一半都非常支持我轉職,可能這幾年的過度安逸,他們都看在眼裡,也知道目前的工作對我來說沒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我也建議大家,可以上網看看其他正在經歷類似情況的人是如何應對。

2.制定計劃:安排可實踐的進度表。

我開始思考新工作要找什麼方向,想要進入什麼產業、公司規模大小、老闆的背景⋯⋯。主動搜尋相關資訊、參考相關經驗,去了解自己想進入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與此同時,也要更新自己的履歷和作品集。

3.持續過好生活:能有效降低焦慮感。

空窗期找一些此刻的自己能夠做的事,對於安撫焦慮感有很大的幫助。我認為看書、寫日記、整理房間、安排旅遊計畫、上課或接案都很不錯!這次換工作,也為我帶來以下新的思考:

  • 在舒適圈待久了,會忘記如何保持競爭力。
  • 還沒確定職涯方向沒關係,但一定要知道自己首要追求的是什麼。
  • 年輕≠有本錢蹉跎。
  • 希望職涯中,可以經歷一段「被磨練」的時期。
  • 所有決定,最終都是為了變得自由,希望自己能握有更多選擇權。

*本文獲「星期五的Luckylulu」授權轉載,原文:更自由|該離開一份舒適、待遇不差的工作嗎?

責任編輯:湯明潔
核稿編輯:陳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