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而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不能出名、暴富、進豪門,那麼,犯錯也要趁早。30歲前學犯錯,是你可以為自己往後的人生能做的最好的事。因為,一帆風順的人生到了中老年,非常有可能陰溝裡翻船。
對此,中國相聲演員郭德綱有段話非常精彩:一個人從小到大嬌生慣養,沒人跟他說過什麼狠話,65歲走在街上,誰瞪他一眼當場就猝死。另外一個從出生就挨打,一天8個嘴巴,活到25歲,鐵羅漢活金剛一樣,什麼都不在乎。
現實生活中,20出頭卻從不敢犯錯的人實在太多。這也導致了一連串後續的問題:畢業後沒有多試幾份工作,35歲時遇到職場危機。年輕時候沒有學會經營關係,40歲有了婚姻問題。前半生沒有思考人生意義,60歲退休後陷入迷茫。因此,犯錯這回事, 讓我們把它聊透了。
犯錯的好處,被你大大地低估了
犯錯的兩大好處不得不提。
第一、年輕,有的是試錯空間!
我發現大家都活得太緊張了,很多人22歲研究所考試失利,25歲沒當上經理,30歲沒結婚生子,就會覺得這輩子都完了。如果這問題放在宋代,那事實確實是這樣,因為人均平均壽命只有30歲。但是在人均壽命77歲的時代,活得太喪氣並不是一件好事。
20-30歲這段日子,是你流質智力最高、時間最充裕、精力最旺盛的時候。這段時間如果沒能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試錯能力,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之後一邊過著上有老、下有小,一邊還要還著車貸、房貸、卡貸的時候再去試錯的日子,就會發現試錯成本越來越高。
第二、犯錯給你帶來的人生價值,成功根本代替不了。
在《錯誤的藝術》一書中,作者梅蘭妮·羅斯柴爾德總結出這樣的結論:「人類整個進步的歷程都是建立在與錯共舞,然後發現新方向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犯錯把我們帶到了新的想法和訊息的邊緣。」
我可以對下面這句話的每一個字負責:人生太過順利絕對不是什麼好事。你不多嘗試幾份不可靠的工作,真的不會知道好工作是什麼。你不談幾次無疾而終的戀愛,很有可能在婚姻裡面會遇到坑。你一直過著有人照顧的生活,獨自一人很有可能會亂了陣腳。
錯誤也有容錯率,需要分清楚
既然犯錯的好處這麼多,是不是錯誤都可以犯?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研究「錯誤學掌門人」——股神巴菲特背後的男人:查理·蒙格。
他研究人們犯的各種錯誤多年,對此的感悟是:要想知道人生怎麼幸福,先要了解怎麼樣讓人生變得不幸。要想知道事業怎麼成功,先要了解怎麼樣才能失敗。也正得益於他對錯誤的細緻研究,他和巴菲特聯手創造了歷史上最優秀的投資神話:波克夏。
蒙格總結了生活中應該避免的7大錯誤:過早死亡、糟糕的婚姻、邪惡之人、性感誘人的異性、染上愛滋、在路口和車搶道、吸毒等。以上提到的,都是低容錯率的錯誤。其中有些帶來巨大風險,而有些一旦遇上就是game over,人生遊戲大抵已練廢,只能換個帳號重來。
中等容錯率的錯誤是什麼呢?可能會有一半機會變得更好,也有一半機會變得更壞:35歲轉行、職場裸辭、創業失敗……比如說,2019年底裸辭的人,在這個風雨飄搖的2020年,很多人花了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找到下一份滿意的工作。但如果是內心認可且非做不可的選擇,即使有風險,也還是完全可以嘗試的,因為既然已經是沉沒成本,及時止損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而高容錯率的錯誤其實是生活中大量可見的小錯誤,但我們往往卻為了這些錯誤懊悔不已:實習失敗、戀愛不順、考試失利……這些錯誤帶來的影響大多數只作用於當下,對我們未來的人生,基本上可說影響微乎其微。
所以說,避免低容錯率的錯誤,盡量少犯中容錯率的錯誤,多嘗試高容錯率的錯誤,是我在研究了十幾本有關錯誤學的書籍之後得出的結論。
犯錯避坑指南,請收好
有一個現實問題是,我們的生活中有無數的選擇,有些選擇會產生了災難性的後果,而有些選擇讓我們過上更好的人生。可惜我們在做選擇的當下,其實是不知道它將來正確與否,以及能否承擔相應後果。要不要和這個人結婚?要不要嘗試另外一份工作?要不要為自己的夢想再拼一次......
為此,《百萬富翁快車道》的作者MJ·德馬科有一個WCCA模型(更壞情況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在做選擇時,更好地評估風險。比如說,當你遇到一個選擇,卻不知道該不該做的時候,下面3個問題請聽好:這個選擇最壞的後果是什麼?這種後果的發生機率是多少?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風險嗎?
在高速公路上正常駕駛的你,遇到開著豪華轎車的兄弟超了你的車。同事勸你買120坪的房子,但是你勉強只夠買90坪。你工資只有一萬五,卻想著要買貴婦面霜。高速炫耀式超車,往往只能帶來幾秒的「速度與激情」,然而三問之後卻發現根本沒必要:最壞的結果顯而易見——死亡。高速車禍致死率是74%。這是一個不可以接受的風險。
另一個複雜的是加權平均決策矩陣(WADM)。有些選擇並不能簡單地用3個問題去評估風險。比如常常讓我們兩難的選擇:有一個跳槽的機會,我該接受哪個offer?工作幾年,奮鬥方向是技術職位還是管理崗位?作者德馬科在考慮因為事業原因搬到底特律還是鳳凰城的時候,考慮了兩個維度(從1到10進行評分)。
一:在對我的重要性上,這個因素可以得幾分?(如生活成本佔6分)
二:A選項或B選項在這個方面得分有多高?(底特律生活成本可以打5分)
他將因素與得分各項相乘,最後算出兩個選項的得分,於是他選擇了總分較高的底特律。事實證明這個決策讓他的事業騰飛。這個方法對於評估我們生活和職場的選擇也同樣靈,可以試試!
親愛的,下一次當你想要做出一個選擇,但又害怕犯錯的時候,不妨想想大冰的這句話:如果你不去犯錯,不去嘗試,不去體驗,你永遠都找不到你心中的那個標準答案。
沒有什麼比年輕的時候,認認真真犯錯更酷的事了!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翹楚,獲LinkedIn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