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上,是一個疲憊不堪的群體,雖然沒有明說,但企業在徵才的時候,主管、人資總是很有默契的寫下「35歲以下優先」;在優化組織的時候,心照不宣的決定「35歲以上優先」。
35歲之後的職場人,似乎特別不受待見;很多人甚至在25歲的年紀,就開始擔心起自己35歲時的境遇。這種現象,真讓人無奈。
為什麼會有35歲現象?以後呢,依然如此嗎?和你分享一個觀點:35歲現象,也許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少;35歲職場鹹魚,翻身的時代可能來了。
一條成長公式,理解世界如何運作
成長=自身(內生變數)+結構(機會變數)x時代(環境變數)+意外(隨機變數)
如果我們用一個公式來表示企業成長、個人成就,那麼它的動力或阻力,主要來自於4個要素的互相作用。這4個要素,分別是自身、結構、時代、意外。為什麼成長是不確定的?因為這4個要素,都是不確定的。
- 意外,是個隨機變數:意外就是夜觀天象也觀不到、掐指一算也算不著,你不知道它和明天哪個會先來臨,卻又真的被它影響著。
- 時代,是一個環境變數:我們很容易把獲得的成就,歸功於自己的勤奮、聰明,但背後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剛好迎上時代帶來的經濟發展,受惠於時代帶來的技術進步、周期上升、政策紅利。
- 結構,是一個機會變數:不管時代如何,總有一些產業正在發展,總有一些產業有紅利。
- 自身,是一個內生變數:是唯一一個可控的變數,一個足夠強大的自身,是面對各種變化的關鍵。
理解這條公式,對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會非常有幫助。因為當不同變數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會截然不同。
- 當「意外」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盡人事,聽天命。
- 當「時代」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你有一個永遠都不可能打敗的對手,就是時代。
- 當「結構」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 當「自身」起主導作用的時候,我們說:巨人過河,是不需要策略的。
那麼,今天這個世界,是哪種變量在起主導作用呢?
在中國,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這40年,時代起了主導作用。我們每天聽到的故事是,「遍地都是黃金,賺錢太容易了」,是「有膽子下海的人,都發達了」,是「隨便弄點什麼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東西,倒買倒賣就能賺錢」,是「造導彈,賺不過賣茶葉蛋」。
緊接著,2008年之後,網際網路時代和行動網際網路時代來了,結構開始起著主導作用。這個時候,人們似乎又找到了一條統一的創業之路:融資、做大、上市。
我們每天聽到的故事,是「A公司又融到了一筆鉅額資金」,是「B公司今年定了300%的增長目標」,是「C公司僅用1年就申報上市」。
那麼現在呢?獲得鉅額融資的故事,越來越少了,更不要提那些隨隨便便就能賺到錢的故事了。我們每天聽到的故事,變成「A公司堅持長期主義」,「B公司20年只做一件事」,「C公司深耕單品」。
為什麼?因為自身這個內生變數開始起主導作用了。這個世界,從時代主導,到結構主導,再到自身主導。這代表著有越來越多的產業,從結構主導,走向自身主導了。
有些事情時間是敵人,有些事情時間是朋友
什麼產業,是結構主導的?最典型的,是網際網路產業。今天是區塊鏈,明天又是元宇宙,當初那些融資故事裡的主角,也大多是網路產業的公司。為什麼?因為網際網路背後的競爭邏輯,是網路效應,這會讓贏家通吃。
在網際網路這個產業中,最基本的打法就是燒錢,燒出用戶、規模、口碑,最快燒過臨界點的人,就贏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公司拚命加班,因為燒錢的速度不夠,那就燒人,少睡一點、像人肉電池一樣拚命做。所以,這個產業裡,也有很多靠青春吃飯的職業,例如工程師、網路主播。
那麼,什麼產業是以自身主導的?最典型的,就是律師、醫生、諮詢。
律師,需要有足夠的案例;醫生,需要有大量的臨床實踐;諮詢,需要有永遠不嫌多的輸入。他們都需要時間沉澱,和日復一日的學習訓練,才能有獨特的體感和手感。所以,在這些產業裡,你經常能聽到一句話:越老越吃香。
當起主導作用的變數出現變化時,人們看重的東西,似乎就變了。在年輕時多賺點錢之外,工程師們懂得在有機會的時候,多做一些案子、多做一些歸納、多積累一些經驗,因為這些經驗和判斷是一時半刻搶不走的、是不會被淘汰的競爭壁壘。
在「顏值致勝」、「青春無敵」之外,主播們也懂得要更瞭解產業的特點。有很多商業意識的主播,因為懂得經營使用者,還能成功轉型做培訓,培養出更多主播,或者轉型做自己MCN(多頻道聯播網)機構等。
他們明白了什麼東西會不斷升值,什麼東西會不斷貶值;明白了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明白了哪些能力是高價的,哪些能力是廉價的;明白了哪些事是時間的敵人,哪些事是站在時間的同一邊的。
似乎所有人,都在一夜之間明白了,什麼是「時間的朋友」。
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會獎勵確定性
看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明白為什麼我會說「35歲現象,也許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少了」。
因為當不同的變數主導的時候,世界、產業所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樣的。當結構這個「機會變數」主導的時候,我們需要什麼能力?我們需要25歲的能力,需要追逐不確定性的能力。
當新趨勢出現的時候,說出發就要出發;新產業有機會的時候,說轉行就轉行。但35歲之後,加班加不動了,你的身體會告訴你,你已經不是年輕人了。但是25歲的人能吃苦、能加班,能沒日沒夜的幹活。
負擔要輕,要沒車貸、沒房貸,甚至要沒有伴侶。本來就一無所有,又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呢?中年人們就好好坐在家裡,讓年輕人去改變世界吧。如果失敗了,就重來一次,房子可以搬、工作可以換,甚至連城市都可以說變就變。
體力好、負擔輕、對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強、價格低⋯⋯,這些,都是25歲的能力,都是追逐不確定性的能力。
那麼,當自身這個「內生變數」主導的時候呢?我們需要35歲的能力,需要提供確定性的能力。
別人都不會的我會,別人也會的,我保證不會出錯。經驗要豐富,這個問題我做錯過10次,肯定不會再錯了;那個案子,我做過不下20個;我知道做這件事的時候,應該去找誰、需要哪些資源、有哪些必要條件;我知道做那件事的時候,容易在哪個環節出問題,會在哪個部門卡住、需要在哪個細節上承擔風險。這些經驗,都需要時間來沉澱。
人脈要廣,因為做過大量的案子、處理過不少問題,35歲以上的中年人往往能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人脈、建立起一些良性的關係。在生活中,他們是好夥伴;在工作上,他們是好戰友。這些人脈,都是靠日復一日的戰鬥磨礪出來的。
職業化程度要高,不遲到、不早退,被@了會立即回覆、有新資訊會立刻同步,這些,都是職業化的表現。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凡事有交代,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你接受的職業化訓練越多、越久、越專業,職業化的程度通常也就越高。而這種高度的職業化,會讓協作的效率大大提升,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技能熟練度要高。什麼是技能?能用大腦學會的,叫做「知識」。要用雙手才能練會的,叫做「技能」。換句話說,「學」會一項技能並不難,真正難的是一遍又一遍的「習」。
經驗豐富、人脈廣、職業化程度高、技能熟練度高,這些都是35歲的能力,都是提供確定性的能力。
當機會變數主導的時候,不確定性就代表著機會,世界獎勵不確定性、獎勵25歲的年輕人;當內生變數主導的時候,不確定性就代表著風險,世界獎勵確定性、獎勵35歲的中年人。
最後的話:35歲人翻身的時代來了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會有35歲現象?以後會依然如此嗎?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世界、產業,是由機會變數主導的,世界獎勵不確定性、獎勵年輕人;和他們比起來,35歲的中年人真是差遠了。但是,35歲現象可能會在未來變得越來越少。
因為自身這個內生變數,開始主導了。這個時候,世界獎勵確定性、獎勵35歲的中年人;和他們比起來,25歲的年輕人「太嫩了」。
35歲職場鹹魚翻身的時代可能來了。祝福35歲的你,能夠安然駛過眼前的彎道;也祝福25歲的你,未來不必經歷35歲現象。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35歲職場鹹魚,翻身的時代可能來了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