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同學在進化島社群向我提問:潤總,30歲做什麼,可以在5年後受益匪淺?我說,30歲之前,最重要的選擇原則其實就15個字:跟對人、做對事、拼對命、存經驗、廣累積。

首先,進入一家具有成長潛力的公司,做一件可以持續累積的事,選擇一個可以持續學習到新東西的職業和職位,把自己變成一個稀少的人才,把自己變得足夠值錢。

我常說35歲之前,不要太在乎自己的收入,更不要把心思太過聚焦在「副業」上,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

把精力花在提高個人能力素質、個人職業技能、個人認知、見識、閱歷上。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在主業上耕耘,拉長時間軸來看,所獲得的收益,是遠遠大於副業的。

在這個人生階段,成長就應該是自己最大的收入,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價值資產,把自己變得足夠優秀,在主業上,能力足夠少,越稀少就越值錢,也越能分更多錢。

所以如果要提一條建議的話,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成長,讓自己稀少,讓自己的未來變得值錢。掌握稀少資源,就掌握定價權。掌握了定價權,就掌握了商業的核心價值。

進擊波財經主理人沈帥波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以房產仲介為例,你可能會覺得仲介很常見。

但是有人就在一個足夠垂直、稀少的跑道裡,做了20年,找到自己的職位。上海的新房可以向郊區延伸,但是市中心的老別墅,是不會再多任何一套了。上海的城市中心,有幾千套老別墅。裡面可以出租的,大約有個大幾百套,有個仲介,擁有其中100套,他是這100套的二房東。

他能夠說出自己每一套房子在什麼地段、有什麼歷史。他和這些房東,簽的都是10年的合約。他租出的每一套房子,租金至少賺一倍。比如85000元從房東租來,195000元租出去。

這就是從一個看似競爭激烈的跑道中,找到稀少的位置。一切都圍繞長期價值展開,你掌握的資源越稀少,就越值錢。

你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就要使自己在整個供應鏈裡變得更加稀少。我再舉個例子。同樣一碗麵,在家門口的連鎖餐廳賣85元,而在機場的連鎖餐廳卻賣430元。

憑什麼機場的麵就這麼貴?你很生氣,跑去質問機場的連鎖餐廳:「你憑什麼收我這麼多錢,你也太黑心了吧!」餐廳馬上解釋說:「不是不是,我收這麼多錢,是因為房租太貴,其實我並沒有賺很多錢。」

大多數錢,其實都被機場的店鋪出租商賺走了。機場的店鋪出租商為什麼能收這麼貴的租金?因為他掌握著稀少資源,所以擁有分配財富的權利。

什麼是稀少資源?

大一點的機場,每天的人流量能達到幾十萬人次,而且選擇坐飛機的人群相對高端,所以,機場可以規模化地觸達高端人群。

這個資源實在是太稀少了,所以品牌商願意為此付出很多錢。很多大牌,比如愛馬仕、LV、Cartier等,都願意付出高昂的租金在機場開店。如果有人嫌租金太貴,沒關係,後面還排著一大堆品牌商,急切地等著入場。

掌握稀少資源,就擁有財富分配權。所以機場連鎖餐廳的一碗麵賣430元,這個價格是由誰決定的?不是由你決定的,也不是由餐廳決定的,而是由機場的店鋪出租商決定的,因為他擁有財富分配權。

勞動可以創造財富,創造財富很重要。但是財富應該怎麼分配、誰應該比誰更有錢這件事,並不是由創造財富的人決定的,而是由掌握稀少資源的人決定的。

誰掌握稀少資源,誰就擁有財富分配權。所以如果你想要30歲以後擁有更多財富,就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己的稀少性。比如,對於個人來說,你要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我是否擁有非常稀少的能力?我是否在公司最稀少的部門?我是否在部門最稀少的職位?我是否擁有最稀少的資源?

我現在擁有的稀少性,未來還能繼續稀少嗎?為什麼有些員工年輕的時候能賺很多錢,35歲以後就容易被裁員?因為這些員工的體力和學習能力都沒有年輕人強,要價還比年輕人高。

他們已經變得不稀少了。慢慢地就容易被淘汰。所以為了避免被淘汰,你要提前去思考怎麼加入一家具備發展潛力的公司,怎麼提高自己未來的稀少性。只有不斷讓自己變得稀少,你才能擁有財富分配權,獲得更多財富。

那怎麼選擇一家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呢?有一條極其重要的判斷原則:社會價值。一家公司商業模式創造的社會價值大小,決定了其是否具備發展潛力。

其次,你還要確定自己的選擇戰略及原則。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作為「CEO」,你無時無刻都在面臨選擇。有一次朋友開車送我去佛山,說:「你看,戰略就像選車道,選錯了道,就算你開BMW,也只能眼睜睜被一般車超過」說得真好。

我回答:「所以你要有全局觀,升到半空,看清楚前面路況,再回到車裡選對車道,這樣就算被大車擋路,你也知道下面終會快起來,不必焦慮。」

戰略就是選車道,這比開什麼車、誰來開,更重要。你選擇的方向,決定了你的發揮水平。比如選擇職業方向,對於龍頭市場和分散市場的選擇戰略。有些行業注定是分散的,誰都不可能佔據很大的市場佔有率,但做得好也能很優秀,比如畫畫,比如開飯店。

但龍頭市場完全不同,一旦成功就容易壟斷、一家通吃,比如音樂,比如今天的很多網路業。音樂是個金字塔,能到達塔尖的就那一、兩個人。

繪畫則是一個梯形,你的畫可能賣5萬元一平方公尺,也可能賣50萬元一平方公尺。每一層都能養活一批畫家,成功概率明顯高很多。比如選擇伴侶的戰略。《決斷的演算:預測、分析與好決定的11堂邏輯課》的作者布萊恩‧克里斯汀和湯姆‧葛瑞菲斯提供過一種37%的方法,對37%比例感興趣的,可以去讀這本書。

我簡單介紹一下37%方法的運用: 假設你打算在19歲至40歲之間,也就是用21年尋找理想的人生伴侶。如果你相信37%理論,那就可以用這21年的37%,7.77年來交往不同的男士,到19+7.77=26.77歲時,坐下來確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

然後嫁給從那一天開始,你遇到的第一個好於這個標準的男士,並不再尋找更優方案。再比如,你想在1個月之內買房子。那你可以先用37%的時間,也就是11天看房,確定「最基本的滿意標準」,然後從第12天開始,遇見第一個好於這個標準的,就毫不猶豫地下手。

用37%的時間找到「最基本的滿意標準」,再用剩下的時間,選擇第一個好於這個標準的,並不再尋找更優方案。

無論是選擇愛情、事業、婚姻、朋友,最優決策只可能在理論上存在。不要追求「最優決策」,而要追求「滿意決策」。比如面對迷茫和未知選擇的決策原則。請問有沒有什麼辦法,面對一項選擇,既能享受A和B的好處,又能避免A和B的壞處呢?很抱歉,並沒有。

每一種選擇背後,都有其利弊。人之一生,時刻面臨兩難選擇: 選擇A,報考一個喜歡的大學,但同時承受落榜的風險;還是B,報考一個更有把握的學校,但接受心存遺憾?選擇A,按父母要求找一份穩定但並不熱愛的工作;還是B,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業,但面對未知的前途?

選擇A,留在大城市辛苦拼搏;還是B,回家鄉享受簡單安逸?選擇A,遇到困難,咬牙再堅持一次、再堅持一次、再一次;還是B,承認自己不夠強大,就此放棄?人們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面臨選擇時,什麼都想要。

A的好處不願放棄,B的好處也想得到。人們總是希望只選擇A和B的好處之和,而不願意付出任何代價。這種選擇,叫作「完美的選擇」。

但這世界上從來都沒有完美的選擇,只有「最好的選擇」。選擇A,就要承擔A的後果,選擇B也一樣。你只能在當時的情況下,作出對你「最好的選擇」,然後,堅定地走下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時必須承擔每一種選擇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個決定,也許不是100分,但也有60分,甚至80分。而你也應該知道,任何時候,能得到一個60分的結果,能及格,已經要謝天謝地。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最後,要儘早學習管理,盡快完成從個人貢獻者到管理者的升遷。我常說一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今天,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被捲進了「無限責任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這家「無限責任公司」的CEO,承擔全部的風險和回報。

前一秒還守著一份人人羨慕的工作,後一秒就可能被公司掃地出門。誰敢說自己能穩穩地捧著「鐵飯碗」?組織就一定可靠?

你必須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構建自己的協作關係、塑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呵護自己的名聲、把注意力投放到產出更高的地方。

過去,用於經營公司。未來,用於經營自己。不做好自己的CEO,別人就會把你從那個位置上趕下來,把你當成小兵來使喚。

而人一輩子要完成兩次基礎躍遷。你如果是想做大事的人,想增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就必須學會通過他人達成目標。從員工到經理,是每個人都要邁過去的第一個坎,第一次躍遷。這個能力,甚至對教育下一代都很重要。

有些人不想做管理,當然沒問題,你可以努力成為專家、技術性人才。但學習管理,從另一方面來說,是培養自己大局思維的途徑。學會從更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技術型人才過於細節的弊端。

如果你只考慮到自己的本職工作,那你的替代性是很高的。一定要超越你的職位,要有開放的心態,避免職位給你帶來的思維上的短板。從個人貢獻者,到管理者,這個躍升,是從依靠自己,變為依靠別人。千萬不要小看自己第一次帶人,這是對你整個能力系統的徹底重構。

當你只是個人貢獻者時,你的能力系統是:有問題、動手、解決。而你一旦成為人員管理者,你的能力系統就要重構為: 有問題、現象化問題的目標和指標、傳達要求、看著被人完成、解決。

這是一次極其重要的躍升。第二次躍升,是從企業的單一成功,到全面開花。這次躍升是從依靠經驗、努力、熱情、鞠躬盡瘁、,變為依靠系統。這次躍升,是系統性思維的更重大的躍升。

你要把成功模型從「有目標、一路往前衝、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達成目標」,重構為「有目標、抽象化曾經實現目標的能力核心、複製能力核心、依靠系統、達成目標」。

第一次躍升,是燒煤的蒸汽機,到燒汽油的內燃機的躍升; 第二次躍升,是從燒汽油的內燃機,到核反應的躍升。兩個躍升,都是你在商業世界裡,必須刻苦修煉,必須打通關的十八銅人陣。這兩個躍升有一個不徹底,一輩子難成大事。

最後的話

在進化島社群,我分享過這麼一件事:我說知識產品有三類,分別解決HOW(怎麼辦)、WHY(為什麼)、WHAT(是什麼)的問題。

HOW最有價值感,最能短期吸引人,而WHAT是基本功,一切的基礎。一個知識產品,要清晰的知道,你回答了哪個問題,定位在哪個人群。做事也一樣,定位和要解決的問題清楚了,專注於提升價值本身,更高的價格就會隨之而來。

除了確定自己的選擇戰略及原則到打造自身稀少性再到進入管理領域,你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好好思考一下:

1、找到你熱愛的、擅長的領域、社會需要的,找到3者的交集點。

2、選出工作中最能夠幫你積累能力、經驗、提升自身價值的3件事,必須是對你未來收入影響最大的3件事。

3、什麼能力是未來最需要的?什麼能力對你未來事業成功的影響最大,需要迅速惡補的?什麼能力是別人不會的?畫一張表格,把這3個問題的答案都寫下來。

4、選出工作中你最喜歡做的事情,你不厭其煩的事情。

5、選出你的比較優勢,也就是你優於同行的技能或能力。如果你目前還沒有比較優勢,什麼可以成為你的比較優勢?為什麼它應該成為你的比較優勢?你計劃如何獲取你的比較優勢?

6、細分市場。在什麼地方,可以放大你的才華、提升你的能效發揮水平,讓你賺取比現在多得多的金錢?

7、你現在累積的能力和經驗,未來是否可以在市場上賺取更高的回報?如果你從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趁著今天休息,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做到60分,就算是及格了。但其實不是。你擅長的這件事情,如果讓你給自己打分數,你會打多少分?絕大部分人都能做到60分。但其實要想生存下去,在任何一個行業,你至少都要做到90分。90分,才是及格線。而這個世界上真正優秀的人,至少都是98分。

*本文獲「劉潤」授權轉載,原文:30歲做什麼,可以在5年後受益匪淺?

責任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