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製作報導,是業界出了名的龜毛。

一篇報導出手之前,至少要經過五個關卡,才能夠出刊。

比如,報導一間企業,我們的檢核機制,包括,記者得要採訪五個人以上,這五個人,除了企業老闆,還得訪過它的上下游、員工、競爭對手,以確保可信度。這跟有些媒體單訪問一個人就寫成一篇報導的作法完全不同。

在每一篇稿子的稿頭,還需要把這五個人的聯絡方式都寫出來,以供查證。此外,每篇稿子完稿,核稿人會針對寫作合理性、知識性、落地性等,一一檢核。如果是有爭議性的稿子,除了一核稿,還要有二核稿,之後稿子還得通過法務的檢查。

也因此,在業界,商周被公認是最會改稿的雜誌,連兩頁的稿子,都像在刺繡一樣,完全就是在做精品。

核稿過關後,稿子還需要經過編輯、校對兩關,即便這樣也還不能出手,因為在最後,我們還有一關,這也是業界的創舉,叫「抓蟲制度」。

想想看,一篇報導由記者撰寫完成後,若僅靠記者採訪的記憶與確認,會發生什麼事?商業報導數據一堆,又得要與商業邏輯並陳,很容易出刊後,出現人事時地物描寫上的錯誤。

於是我們在2003年時,新增「查核編輯」,除了由原本的編輯潤飾稿子、下標之外,查核編輯的工作,就是針對稿子的人事時地物做第二次再確認,把稿子裡的錯蟲抓出來。

為什麼今天要特別介紹他們?關鍵是,我們查核編輯的敬業精神,太讓人佩服!

由於查核編輯的職務設立已久,我本以為,抓蟲技術純熟,一篇稿子頂多花一個小時確認即可,沒想到,「一篇稿子至少要兩小時,若是封面,得要花上四小時,」查核編輯筱青說。

為什麼要花那麼久的時間?這個時間,甚至不比記者寫一篇稿子來的短。

「你每個數字都要確認,像是公司營收、獲利,你要去翻財報,若是寫到場景地點,也要去查記者描述的地方,有沒有錯,」人,得查對方人名、年紀、學歷等;事,要看資料,查核記者對描述的事件邏輯有無錯誤……。

另一位查核編輯鳳儀則說,為了去理解記者寫的事件前因後果,得要一口氣翻好幾篇報導,去詳細比對「有次,我就查到,某個企業二代公開的說法,前後順序寫反了,導致整個事件的描述邏輯錯誤,」一個事件,她竟然從頭了解原委,把錯抓出來。

記者追著受訪者跑,在商周,緊追著記者不捨的,就是她們,只要有出錯,她們無論如何,都會請記者們再次確認資料,有必要,記者還得打給受訪者,再比對一次。

這導致很多記者對他們又愛又恨,愛的是,她們的幫助,讓記者的報導能夠更具公信力。恨的是,記者們都很忙,出刊前的事情特多,還得要被追著跑,「甚至有記者被追到發脾氣,」鳳儀笑說,就是要窮追不捨!

如此認真的查核編輯,她們非正職,而是兼職人員。

雜誌每周四出刊,周一、周二,記者得要把稿子完成並且校稿,這兩日,就是她們進公司抓蟲的時刻。雖然是非正職,但她們做事的細膩度,一點都不馬虎,反而像是把這份工作,當作是一份志業來做。尤其是筱青,她更是抓蟲的元老,抓蟲年資達18年!

我問她們,為什麼即便是非正職,她們仍願意把事情做的如此盡心?鳳儀說:她們已經把新聞當成是一種使命了!

筱青與鳳儀,都是退休的老編輯人,過去,她們都待過四大報,但她們對新聞的熱誠,卻不因退休而減少,「現在很多網路媒體的新聞都沒經過檢核,所以很多資料都是錯誤的,閱聽人難道就只能片面的接受媒體單方面的資訊嗎?」

鳳儀接著說:「做為媒體人,我們必須有社會責任,而商周是一個這麼有公信力的雜誌,必須對出去的報導更嚴謹。所以當我找到一個錯,就覺得很過癮!」

即便退休,她們不忘自己身為媒體人的初衷。因為初衷(purpose)在,所以她們充滿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總是能夠把事情做到最好,自動發光發熱。哪怕,它只是一份兼職,也能成為一生志業,進而找到自己的價值。

謝謝兩位查核編輯,如此盡心的守護商周報導的品質。

立刻按讚郭奕伶粉絲專頁,看執行長們的商業智慧和日常學習 ☛

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