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每個人都那麼積極有活力。世上有許多人似乎總是懶洋洋,但他們又尚且不至於因為懶惰,死後的靈魂就該讓惡魔收編。在找出社會中犯下懶惰之罪者時,有一些因素我們得要考量。

拿失業者來說吧,他們沒有工作,也就比較不可能對社會做出什麼有意義的貢獻,除非選擇當志工,那就令人敬佩。在沒有收入的狀況下,他們能出門從事其他活動、和社會有正面接觸的預算受到了限制。

長期失業者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花在找工作的時間日漸減少,而且將越來越多的心力花在尋找能打發時間解悶的便宜方式——現今,成本效益最高的就是看電視、玩電視遊樂器、上網和到處閒晃。

這樣子看起來很像是在發懶,因此許多人認為長期失業是缺乏職業道德的表徵:寧可無所事事也不願打起精神出門工作,事實上這往往並非實情。

男性長期失業,真的會變懶

2013年,一項研究計算了未受雇的時間長度對面試機會的影響,也就是找工作時接到來電約面試日期的比率。

從該研究看來,至少在美國,如果履歷上寫超過6個月沒工作了,通常就鮮少能獲得面試的機會,不論那個人的工作經驗有多豐富、專業技術有多強。長時間離開職場似乎讓人有下面這種感覺:來應徵的人可能對這一行生疏了,然後這種狀況又讓他們無法得到可以重回這一行的工作,不幸的惡性循環由是產生。

英國斯特靈大學做的研究指出,長期沒有受雇,真的會對一個人在社會中發揮生產力與否相關的人格特質造成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對6769名德國成年人進行了兩次人格5大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問卷調查,這兩次的時間相隔好幾年。

在這段期間內,一些受試者的就業狀況剛好改變了。研究人員分析無工作狀態對於人格的影響,發現到其中男性「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的分數下降程度與沒有工作的年數呈正相關。女性的狀況就比較複雜一點:在不受雇的頭2、3年,盡責性分數下降,但是到了第4年,會因為某些原因而回升。

每天早上得從床上爬起來去工作的人比較容易養成盡責完成義務的習慣;沒有指定工作需要完成的人,可能就沒有每天把待辦事項完成的習慣。除非他們在未受雇期間自己規定了需要按時完成的事項,以保持紀律,否則盡責性下降顯然就很可能發生。

如果你自己沒有受雇,可以睡到自然醒,大部分的人賴在床上的時間都會比需要在特定時刻起床的人還要長。可想而知這會每況愈下,起床的時間越來越晚,變成類似懶惰的習慣。

回到2016年,美國白宮行政辦公室(Executive Office of the White House)公布了一些關於長期失業的數據,令人沮喪。數據指出,當前階段沒有工作而且前1年完全沒有1天有工作的主要勞動年齡男性,從1988年開始持續增加,反映出一種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也稱為「怯志工作者效應」(discouraged worker effect):當一個人沒有工作的時間越久,就越可能認為去找工作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團隊特別難容「不盡責」的人

在「懶惰」這個罪行中,必須得是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在未受干擾的狀況下,主動逃避從事有生產力之事的機會。如果你是虔誠的教徒,懶惰的形式就是不願參與宗教儀式而賴在床上;如果你是青少年,懶惰便是拖拉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寫作業,或是明明知道自己不想做家事,卻說自己會去做。

在工作場合中,如果其中一位團隊成員沒有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導致其他人的心力可能白白浪費,得要別人來幫忙善後、避免客戶不滿意──這就是一名懶惰成員。

社會上對於沒有完成分內責任的人懲罰是很嚴苛的,例如會將其排除在團隊之外、踢出家門,或是丟掉工作。如果一個群體被某人的懶散怠慢給牽連,不滿情緒最後會在群體中其他人之間擴散開來,懶惰分子免不了坐冷板凳、不再續約,或是成為在次要裁員時最優先開刀的對象。

總是有人會找漏洞鑽,當然我們自己也經常圖省事。想要時時刻刻追求完美可能淪於愚蠢;從實用主義角度來說,有時我們可能要視手上可用的時間和可得資源的多寡,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

討厭偷懶者是因連結被破壞

但世界上就是有人千方百計只想輕鬆度日,而且還理直氣壯。不論是和團隊工作中總是出最少力的人一起共事,或是跟吃完東西後不清理、只會把盤子堆在洗碗槽的人同住,又或者家住在放任花園長滿野草、垃圾滿盈的惱人鄰居隔壁。對這些人,我們為什麼會那麼生氣呢?

長期有懶惰慣性的人揭露了一項神聖且眾人心照不宣的事實:當人們共同出力、彼此合作時,社會連結會因此更加穩固。換句話說,一旦有人一直怠忽自己應盡的責任,社會連結便會遭到破壞。當有人未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且似乎還不了解甚至不在乎這樣會惹其他人生氣──我們會覺得這樣很不公平。

那些偷懶者的行為讓人生氣、憤怒,我們常會和其他人抱怨,而這麼做不僅為了情緒發洩,同時也是某種「心智檢查」──如果聽我們抱怨的人也有同感,那我們就能合理化自己的憤怒,更無愧於心。但這時候第三者往往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知道更多的狀況,如果我們知道了那個引起眾怒的人其實罹患某種身心疾病,他們並不是懶惰,而是沒有能力完成分內的工作,那麼我們的怒火可能因此平息。

如果你隔壁鄰居剛好不幸罹患了思覺失調症,那麼我們也就可能調整心裡的看法,不會責備他們的懶惰。最後你會認為,與其和那些願意聽你吐苦水的人抱怨鄰居有多可怕,比較有建設性的做法應是對他伸出援手。

如果缺乏可「減輕罪刑」的情節,某人並非身不由己無法從事有建設性的事情,那麼我們因為他的懶散而感到憤憤不平就完全合情合理,這時候大可以說這種人是懶惰一族。如果非常確定一個人懶惰的行為是自由意志選擇下的結果,這個時候倒是可以用上社交懲罰手段對付他。

沒有完成自己該做工作的人會發現自己成為被八卦的對象,背後受到冷言冷語。雖然這感覺上有點小家子氣,但其實把某人慣性不負責任的消息傳遞出去,能幫助他人免於碰上類似不愉快的經驗。

小檔案_書名:墮落的人腦

作者:傑克.路易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年6月5日

傑克.路易斯 簡介
神經生物學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倫敦大學學院取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過去十年,他一直致力於吸引最多的受眾來關注最新神經科學研究。他曾與人合著2本科學普及書,也常擔任知名電視台如BBC、Discovery頻道中,科學與知識性節目的與談人或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