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離開臉書產品經理的工作。在這一年多的時間,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在臉書做產品經理最大的學習是什麼?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現在是個時機來好好做個回顧與整理。

之前已經分享了不少新知與方法面的內容(如產品指標系列、產品經理常用的框架、如何進行產品策略與路線圖規劃等),這次會著重在組織與軟技巧的學習。回顧這段歷程,有5個心得跟大家分享。當然,這是我主觀的觀察與經驗,並不代表公司的立場。

1.想打造好的公司,從好的面試開始

相信大家都能認同面試對公司的重要性,如何在短短的幾個回合內,篩選出具備合適能力與特質的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這裡我想講的,不是如何面試上臉書產品經理,網路上已經有非常多的內容。而是公司如何確保面試的體驗、品質與一致性。

面試的體驗很重要,因為不光是公司在面試求職者,求職者也在面試公司。臉書的面試過程,Recruiter會提供求職者非常充足的資訊與協助,不只是時間的安排,還包括職位介紹、面試要點、如何準備等資訊,內容非常豐富,幫助求職者能專注在面試的準備,獲得好的表現。

至於面試的品質,很大一部分取決面試官的品質。在臉書,要成為面試官是需要培訓的,且要通過測試才可以成為合格的面試官,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擔任面試官。

要讓面試能夠規模化且有評選的一致性,成文的制度與規範就特別重要。在臉書,每個面試官都要詳實具體的紀錄面試的內容與評比,面試的最後也會有招募經理與委員會決議是否錄用。

在過去的一年,因為Covid-19的關係,所有的面試都轉往線上,臉書也有專門的團隊負責開發招募與面試的工具。臉書很重視面試的體驗、品質與一致性,除了可招募到優秀的人才外,這是尊重面試者的最好的體現。

2.超重要的Bootcamp

加入臉書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參加為期4週的Bootcamp(新手村),包含實體課程加線上學習。我是在疫情爆發前加入臉書(目前Bootcamp已改成線上版本),所以我有到臉書位於Menlo Park的總部參加產品經理的Bootcamp。4週真的是不算短的時間,從公司的角度想,這是一筆很大的投資。

什麼公司要這麼做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建立認同感:許多在Bootcamp擔任課程的講師都是極有經驗的產品經理,甚至很多人你都在科技媒體上看過名字,他們是公司的活招牌,也是新手產品經理最好的楷模,透過他們的經驗,可以快速讓新手產品經理建立對公司與職能的認同感。

確認產品經理具備核心技能:產品經理是Enabler,產品經理要靠團隊才能成事。Bootcamp的課程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關於 How to work with X,這邊的X指的是不同的職位,例如工程師、設計師、行銷、營運、使用者研究、隱私等。不同職務的人會來介紹他們的工作內容,以及與產品經理共事的期待,也讓產品經理知道如何與他們合作。

提供緩衝時間來選擇團隊並與同事建立關係:有些人會在Bootcamp前就選好團隊,有些人則是在Bootcamp的過程中才選團隊。因此對與後者,選擇團隊通常是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任務,而選擇團隊就像交往一樣需要時間,而Bootcamp正好給與新手產品經理時間去做這件事。

現在回想起來,Bootcamp在我的工作初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它讓我更了解公司、更了解產品部門、更知道如何與不同職能合作、更熟悉公司內部工具,也讓我有時間好好預備接下來的挑戰。

3.高強度工作下的時間管理、授權與自律

許多人耳聞臉書工作的高強度。每個團隊的工作強度可能來自不同面向,有些是產品本身複雜,有些因為是營收主力,我的挑戰則是來自跨時區合作。

我時常需要與美國灣區、倫敦與愛爾蘭的同事開會與協作。我的日常是一大早與美國同事開會,白天與新加坡團隊合作,傍晚與倫敦或愛爾蘭團隊開會,偶爾半夜要大家湊在一起。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下,我學會了專注、賦權與自律。

關於專注,公司與團隊對於產品經理的期待是高的,他們期待產品經理要能夠非常具備策略性(strategic),能夠勾勒出團隊的願景,制定出獲勝的產品策略,與規劃中長期的產品路線圖,並讓領導層與團隊買單。同時也要非常願意動手(hands-on),能夠跳下來與用戶對話、參與debug的討論,必要時自己畫mockup、進行數據分析(如果你團隊成員剛好沒有時間)。

而以上兩件事情,並不是發生在不同的時空,而是經常同時存在,因此,身為產品經理,必須要在策略與執行間快速Zoom In與Zoom Out,這很像產品經理的Context Switch,而如何管理Context Switch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自己的作法是每週一定會安排數個足夠讓我專注在策略或寫文件的「勿擾模式」(至少兩小時起跳),讓我在當下可以專注Zoom In與Zoom Out,提高產出的品質。

關於賦權,畢竟一個人的時間有限,要讓團隊順利運作,不讓自己成為瓶頸,賦權是關鍵。例如跟設計師定好工作負責範圍,哪些地方他負責,他可以在負責範圍全權進行決策。或者是跟工程師定好產品原則與優先性,讓他在原則下依照優先性執行設計與開發。

關於自律,因為時常一大早需要與美國同事開會,這也迫使我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我會在前一天晚上排好隔天的工作會議與私人行程。我也會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情(例如吃飯、運動、採買),減少額外的心智負擔。

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是現代工作者需要面對的課題。坦白說這並不容易,一年多來我學得不太好的是設定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在一開始就把私人休息時段設好,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4.重視數據:產品經理與資料科學家

在臉書工作,我覺得最特別的經驗就是和資料科學家的合作。

在臉書,幾乎每一個團隊都有專職的資料科學家,這在我過去的經驗是絕無僅有的。當然,有個重要的前提是通常產品經理的團隊會有7-12位工程師,開發能量很高。而像臉書這樣的規模,數據是複雜的,且數據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有專職的資料科學家很重要,能幫助團隊衡量是否仍在做對的事。

你一定會好奇產品經理與資料科學家的分工模式。

在臉書,產品經理負責制定願景、產品策略與路線圖,從產品發想到上線過程,負責協調優先序與執行專案,也負責跨部門溝通與向上管理。資料科學家則是負責制定產品指標、設定團隊目標(target),透過數據影響產品策略與路線圖,並協助產品事件追蹤、視覺化數據、實驗設計與評估產品成功與否。

沒錯,看到這你可能很驚訝臉書是由資料科學家來設定團隊目標(target),這也跟我過往的經驗都不一樣。在臉書,資料科學家會和密切參與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對產品的了解很深。在設定目標的過程,產品經理會跟資料科學家密切討論,評估什麼是適合的指標、目標是否合理、有多少機率達成。由產品經理提出策略方向與定義問題,再由資料科學家根據策略提出目標建議,最後和團隊充分討論後形成對產品路線圖與目標的共識,這是臉書常見的分工模式。

我認為以上的分工是好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心態,產品經理對目標的設定會較保守(因為同時對此目標負責,心態上會偏向保守),而資料科學家對目標的設定相對會更合理(理性分析的結果)。第二是專業,絕大多數的目標設定,資料科學家會透過歷史數據來預測未來,若是沒有歷史數據,資料科學家則會透過近似行為來預估,通常這要比產品經理的估算來得準確。

透過跟資料科學家的合作,產品經理也會很快的提升對數據的素養,這是我在臉書成長最多的地方。

5.樂於給予他人回饋

臉書是個極度重視人的關係的地方,透過公司的願景便可略知一二:

Give people the power to build community and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People use Facebook to stay connected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to discover what’s going on in the world, and to share and express what matters to them.

要有好的關係,其中一個重點就是給予或是取得他人的回饋(Feedback)。

在臉書,同事之間都很習慣給予他人快速直接的回饋,有正向的鼓勵,當然也有建議與指正。臉書內部的協作平台有個有趣的小功能,透過簡單的「感謝Hashtag」就可以發送一段內容給對方。更特別的是,這段感謝的內容會被記錄在績效評估系統裡作為參考。

這個有趣的機制大大鼓勵了同事之間正向的鼓勵與互動。至於給予他人建議與指正這類型的回饋也很常發生,我也收過幾次這樣的回饋,包括建議我哪裡可能有盲點、忽略了什麼重點,可以怎麼改善等。當接受到這樣的回饋時,一開始會有點挫敗,但在沉澱檢視後,因為回饋的內容很具體,也知道對方的用意(是為你與團隊好),這類的回饋會讓你變得更好,幫助你成長。

在臉書有個熱門的課程,教導員工怎麼給予人回饋,像是回饋要即時,要有具體客觀的論點,更好的話要提供建議等。直接、真誠的回饋文化形塑了臉書的工作文化,也對其願景有所呼應。對於產品經理而言,透過給予回饋,建立好的關係,是未來與對方合作與溝通的重要關鍵。

小結

記得在美國參加Bootcamp時,參與了幾次馬克佐伯格的Q&A,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參與過不同公司CEO或高層主持的Q&A,員工常見的問題不外乎是商業策略、員工福利這類的議題。但是馬克的Q&A,除了這些常見的問題外,還有許多社會問題與自我思辨。

例如有員工提到如何維持選舉的公正性、如何協助傳遞疫情資訊、臉書是否促進了族群的分化等議題。這些問題都很複雜,也是臉書的挑戰。這也讓我深深體會到科技產品的影響力,以及身為科技公司的一員非常有必要正視產品所帶來的影響。

產品經理是一個從做中學的職務,很慶幸有機會在臉書擔任產品經理,我認識了很多很棒的同事,與他們的共事,讓我有了上述特別的體驗與學習。

謝謝臉書與在臉書曾經共事過的人們。

*本文獲「Peter Su」授權轉載,原文:我在臉書擔任產品經理的學習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