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年人這個話題已是老生常談。有些網路文章標題寫著:「我們不接受35歲以上的中年人」、「要罵就罵中年人,他們不敢跳槽」,寫得都很對,事實也是如此,但是這種文字解決不了職場中年人天花板的問題。

一般而言,一個人進入職場從第10年開始,也就是30歲到35歲左右,會開始遇到職場天花板,往上、上不去,往下又不甘心。你說職場中年人不拚嗎?他們很拚,業務熟不熟呢?很熟。但很多職場中年人的收入其實不高,卡在那裡很無奈也很無力。這有點像在海裡往岸上游泳,你再怎麼奮力的游,海岸還是那麼遠,但不游一下就被沖走。

問題出在哪兒?我踏入職場已經15年了,經歷過好幾家公司,看了許多身邊的職場中年人沉沉浮浮。今天,我想跟所有的職場中年人談談,什麼才是你真正的天花板。

第一個天花板:傲慢

用傲慢來形容中年人,或許很多人都不服氣。但我沒亂說,職場中年人往往會有傲慢的症頭。

大多數人成長最快的時期,是在剛進職場時。為什麼?因為不成長就得完蛋,成長曲線都是逼出來的。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覺得生存才是。但人真的是天生的,學到的越多,工作越順手,沒人逼著往前趕,就越容易鬆懈。於是你開始「傲慢」,人一旦變成這樣,什麼新思維、新知識、新技能就通通沒興趣了。但你自己不自知,反而優越感還很強。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人性使然,所以到了中年,大家面臨的職場問題都是類似的。

還有一種傲慢是在資訊上「只出不進」。我每次參加聚會,有些人在別人說話時一言不發,一有機會就大聊特聊自己熟悉的事,這一看就是「只出不進」的典型。資訊「只出不進」,凸顯出他只在某個領域很強,對別的領域不感興趣。

第二個天花板:勤奮

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怎麼會變成職涯的天花板?之前我也是這麼想的。

我離開華為之後,跟一個前同事聊天。他說:「我發現9成的工作內容,在離職後沒什麼用,只有1成可以帶到其他公司、甚至其他行業。那1成的內容不是具體的工作,而是經過思考的成果,例如:看待行業的角度、快速學習新東西的方法、辨人識人、待人接物的細節等。」

我對這段話深有同感。勤奮工作當然重要,但是思考比勤奮重要百倍。一個人剛進職場,不得不思考如何做事、如何與人打交道,但是當他對工作越來越熟練,形成一套思維模式以後,他就停止思考了。

現在你懂我的意思了吧?你雖然勤奮,但是太忙太累了,以致不再思考,「勤奮」就會成為你的天花板。

第三個天花板:產業

前兩個天花板你可以突破,因為天花板其實是你自己。但第三個天花板是產業,這與你個人是否勤奮無關。不同產業的賺錢速度確實不一樣,於是就得說到「轉行」。

很多人都問過我,「轉行」可行嗎?這裡我想主要講講轉行的勇氣。

15年來,創業加打工,我一共待過6個產業,其實就是6份工作,涉及通訊、金融、能源3個領域,基本上每次跳槽我都在轉行。如果跳槽還留在本行業,我覺得成長空間太小。

驅使我跳槽的勇氣,是錢。我第一份工作很忙,對花錢沒什麼欲求,就存了點錢。第一次跳槽時,我簡單算了一下,存款夠我活2年了。那還猶豫什麼呢?就算對新工作不滿意,我總不可能2年內都找不到更合適的新工作吧?有了第一次跳槽的經歷,後面就不糾結了。

我接觸過在中國二線城市年收入人民幣10萬元、年資10年以上的技術人員。他們覺得生活得還可以,但在我看來,這種人的生活抗風險能力還是比較差,雖然他們的聰明、努力和責任心,完全不輸給金融、網路那些年薪好幾十萬、上百萬的同年人。

即使不換金融、網路行業,為什麼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不試試別的高收入產業呢?我猜可能是因為「錢沒賺夠」不敢跳,也有可能是把沉沒成本看得太重。

勇氣這種東西不是學出來的,是做出來的。人生苦短,沒必要那麼糾結。

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學習的欲望

總之,無論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我覺得有2點要保持。一是開放的心態,二是學習的欲望。

前幾天面試了一個41歲的大姐,雖然她比我大不了幾歲,但我感覺跟她差了不止一個世代。她給我一種「再堅持個十幾年,然後退休」的印象;但像我這樣的人,總覺得還有很多機會,時不時就想挑戰看看。

現代醫學發展很快,生活品質大大提升。五十多歲退休,遊山玩水,過上2、30年的退休生活,我不敢想像,也不渴望。一個人沒有工作,不再創造價值,我覺得就算再有錢,也會有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

書籍簡介


《職場的邏輯:廣大上班族扎心痛讚的自我提升指南》

作者: 格總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25

作者簡介
格總

工作經歷豐富,曾任職於500大企業、民營企業、小公司、投資機構和上市公司,跳轉過通訊、環保、能源3大產業。

從職場小白變成職場黑手,專注於職場底層邏輯剖析,面對各種職場困境都能見招拆招,6年來寫了逾600篇職場系列文,為職場人在個人成長、人際關係、職場晉升、職業規劃方面,提供高價值建議,原創文章被多家商業職場類自媒體轉載。

公眾號:格總在人間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