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去面試工作、與同事交流、和客戶溝通、甚至買車買房、討價還價…只要與人打交道,你就需要具備多多少少的談判能力。所以今天,我想給你介紹5種你平時能夠用得上的談判策略。
定位調整偏見
我舉個例子。
你看中了一件古董,特別喜歡。但是賣家標價特別高,你也不知道他的底價是多少。這時候,你該如何討價還價呢?
法國文豪大仲馬是這樣做的:
他找了兩個朋友先後到店裡去,假裝要買古董。
第一個朋友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低價,賣家說:「你瘋了吧?滾!」
過了一會兒,第二個朋友也進去了,開了一個差不多的低價,賣家瘋了,說:「這也太低了,你高一些吧。」
這個時候,賣家的定價已經從高處被強行拉下來,按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上了。
然後大仲馬出場了。他進門,在第二個朋友的價格上加了一些錢,買下了古董。
這種談判策略,就叫做「定位調整偏見」。
把談判戰場,直接定位到對方的底線,然後在底線附近小範圍拉鋸。對方只能在定位的附近波動,而很難調整定位本身。
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麼用這個談判策略呢?
你要爭取先開條件,並且越極端越好。但是你要留出還價的餘地,在開價之前要提醒、或者暗示對方,你開的這個價格還是有商量餘地的,以免別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權力有限策略
我舉個例子。
你想買一輛車,到4S店【註1】和銷售人員聊了很久,終於定下來型號、配置。然後,你們就開始了討價還價。
汽車銷售人員都是經過談判培訓的,你也不甘示弱。一上來,就用「定位調整偏見」,開了一個極低的價格,打算在對方的底線附近打拉鋸戰。銷售人員也處變不驚,不斷用各種贈送換取價格的提升。
最後,大家眼看終於在一個價格點上,差不多達成一致了,你也比較滿意了。這時,你應該怎麼辦?
你可以對銷售人員說:「你真是個厲害的銷售員,我被你說服了。那就這樣定了吧。你再等我打個電話,我向我們家那位請示一下。」
你打個電話給你家那位,隨便問一句:「午飯吃過了嗎?」她說:「吃過了。」
然後再問:「晚飯回來吃嗎?」她說:「回來。」然後你就可以掛電話了,愁眉不展地對銷售人員說:「我家老闆覺得太貴了,她讓我再多看看別家,你給我留個電話吧,我再找你 ……」
這時候,銷售人員通常會心裡吐血,然後說:「你等等,我也打個電話給我的主管,看看是不是能再送你一些加油卡 ……」
這就是權力有限策略。
權力有限策略,就是告訴對方,我後面還有一個「沒有露面的人」,他是最終的決策者。雖然他給了我足夠大的談判權力,但如果談判條件超出了我的權限,我還是需要向他請示。
一句:「對不起啊,雖然我理解你的立場,但是你的要求實在是太過份了,我沒有權力答應你」,會成為一個外表柔軟、內心堅定的「拒絕」,讓對方大傷腦筋。
談判期限策略
4S店的銷售人員對你說:「我幫你申請了,主管同意特批1萬元的加油卡。千萬別告訴別人,這真是從來沒有過的優惠啊!」
這時你應該怎麼做?答應嗎?還是說:「嗯,我想了想,還是貴,你再便宜2萬吧。」
千萬不要這麼說,那太沒有誠意了。
每一個階段性的談判成果,你都要承認,絕不能沒有理由地推倒重來,否則會立刻失去談下去的基礎。
你可以說:「太好了。我現在就付訂金。全款什麼時候付?
啊?今天?我們公司月底發薪水,我先付訂金,全款下個月1號給你,行不行?就差4、5天。」
這並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月底誰有這麼多錢。但你會發現,銷售人員的臉立刻就變色了。為什麼?
因為他心中對這筆訂單,有個「談判期限」。
很多公司激勵銷售人員的方式,是「薪水+獎金」。獎金都有個計算期限,大多公司按照月度或季度計算、發放獎金。
所以,每個月底銷售人員都拚了,每個年底銷售人員都瘋了。同一個訂單,月底成交和4、5天後月初成交,獎金的差別是巨大的。
所有的銷售,都有一個週期性的「談判期限」。
這時,4S店的銷售人員很可能會對你說:「大哥,我這個月底衝業績,你就當幫我一個忙,今天付款吧。」
你只要稍微做出一些為難的樣子,他可能會再送你一些貼膜、腳踏墊、薰香、倒車雷達等。
這就是「談判期限策略」,充分利用「時間」對雙方的不對等價值,獲得談判優勢。
出其不意策略
我舉個例子。
在談判桌上,作為採購方,你很希望對方能夠大幅度降低軟體開發費。事前你做過一些調查,發現他們在項目人員清單上列舉的幾個核心技術人員,其實一直深陷其他項目無法脫身。
然後你就可以問對方:「這幾個資深的技術專家,會全職參與我們的項目嗎?」
他說:「當然,您的項目是第一優先級的。也是因為他們參與,我們的成本很高,開發費真的降不下來。」
然後你就可以說:「哦?我知道張博士參與了A項目,要到5月結束;還參與了B項目,4月份結束;C項目,7月份結束;D項目,一直要到明年。有客戶已經投訴,他再不去,就不付尾款了。你怎麼讓他全職參與我們的項目?」
這種談判策略,就是「出其不意策略」。
在關鍵時刻,突然拋出對方以為你不知道的、無可辯駁的新信息,讓他驚訝,從而不知如何應對。這時,你提出的條件,就很容易被接受。
轉身就走,就是一種最常用的「出其不意策略」,幾乎每個人都會用。
在旅遊景點,每天都有上百萬人會問:「多少錢?」「啊?這麼貴?」轉身就走。但是很多人會發現這招並不好用。
賣家多半不會把你拉回來,還會搞得很想買的自己,因為很沒面子,沒辦法折回去再買。
那是因為很多人忽視了「轉身就走」法,要想讓對方「出其不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對方認為你一定會買,這時轉身就走才能出其不意。
那麼在轉身就走之前,如何製造對方認為你一定會買的感知呢?
讓對方付出最大的沉沒成本。
不斷和對方聊、詢問各種問題,讓他投入大量的時間,最後再問價格。不管是多少錢,你要大吃一驚,然後「轉身就走」。這時候,你的「轉身就走」,因為他已經認為必然成交,才會變成「出其不意」。
雙贏談判
剛才講的4個談判策略,都屬於「零和談判」,就是你多拿1元,對方就必須少拿1元。生活中的很多談判都是零和談判,比如房產出售,商品買賣等等。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談判,叫做「雙贏談判」。例如戰略合作談判、投資條款談判等等。你多拿1元的同時,對方並不一定非得少拿1元,雙方可以合作共贏。
我舉個例子。
你開服裝連鎖店,某店長做得還不錯,但是你知道她對自己的薪水並不滿意。終於有一天,她約你來談了,說生活壓力大,提出要加薪50%。
你覺得:第一,不能隨便給任何一個主動提出加薪的店長加薪,否則大家會認為「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然後紛紛效仿;第二,如果答應了這個要求,本來就處於盈虧平衡點附近的這家門市,就可能面臨虧損風險。
這時你應該怎麼和她談判?
運用「定位調整偏見」,先把漲薪幅度壓到5%,然後一點一點加到8%?
還是運用「權力有限策略」,說這件事我決定不了,公司流程就是這麼定的?
還是用「談判期限策略」,說我們都再想想,然後培養一個助手,減少她的談判籌碼?
還是運用「出其不意策略」,對她說,我調查過了,你的生活壓力根本不大?
都不對。
企業和員工之間,本質上是一種追求雙贏的合夥關係,你們不應該把彼此置於「零和談判」的關係中。
如果內部博弈就可以獲得單方面收益,那麼不管你們今天談出什麼結果,過幾天她還會再來談,永無止境。你們之間必須建立一種「雙贏談判」的關係。
你可以對她說:「每家門市的經營,最終都是要看利潤。有錢賺,大家都可以多分。現在你負責的店,每月利潤穩定在大約2萬元左右。你如果漲50%的薪水,它就幾乎立刻虧損了。
你看這樣,我們把2萬當成正常利潤,從下個月開始,單店利潤超過2萬正常利潤的部分,你和團隊拿60%、公司拿40%。那60%由你來分配,這樣好不好?」
這就是雙贏談判。目的不是分蛋糕,而是一起做大蛋糕,改善彼此共同的利益。
最重要的談判籌碼
今天,我給你介紹了5種談判策略:
定位調整偏見、權力有限策略、談判期限策略、出其不意策略,和雙贏談判。這些談判策略,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當然,這些談判策略都是戰術。在更高的層面,你還需要記住一個心法:任何的談判,都要保持真誠,坦誠相對。
因為真誠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談判籌碼。
【註1】:中國一條龍式的特許汽車經銷店,4S代表Sale(銷售)、Spare Part(零件)、Service(售後服務)和Survey(資訊回饋)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買車買房如何談到最低價? 5個生活中處處能用到的談判策略
責任編輯:洪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