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意見分歧是彼此陌生文化的衝突所致,別以為你的文化才正常!

當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見面、商討商業交易或政治協議時,就算使用共同的語言,也不能保證雙方都能了解彼此想表達的意思。因此,跨文化的談判之所以會演變成混亂和個人爭吵,並不是因為雙方在實質的問題上有意見分歧,而是因為雙方都在與對方進行不同類型的對話。

檢視自己的「怪異」

比如說,在你與義大利人談判之前,你應該要先了解義大利人所認為的談判是什麼。語言學家理查.路易士(Richard Lewis)是最早掌握文化差異對談判的重要性的學者之一,這4張圖是路易士將幾個不同民族的談判方式圖解化的例子。

美國人的溝通習慣。(來源:《化解衝突的高效溝通》)

英國人的溝通習慣。(來源:《化解衝突的高效溝通》)

德國人的溝通習慣。(來源:《化解衝突的高效溝通》)

中國人的溝通習慣。(來源:《化解衝突的高效溝通》)

路易士的模型不是基於定量實證研究,而是結合自己的觀察和語言的專業知識後所研究出的結果。不過,他基本的觀點是個相當重要的見解:除非你花時間了解對方的文化世界觀,否則你很可能會誤解他們所說的話,或是誤判他們的動機。如果美國人不理解為什麼與他交談的德國人不和他寒暄,美國人就會認為他傲慢無禮,幾乎和那講話含糊不清又輕率的英國人一樣糟糕;如果中國人不懂美國文化,就會把美國人急於求成的心態誤解為侵略;英國人則低估了德國人對正當程序的渴望,認為他們只是在刁難自己,最後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會低估法國人喜歡爭論的程度。

文化塑造了人們的行為和說話方式,因此,在不了解某人的文化和個人背景的情況下,試圖與他進行艱難的對話,可說是自取滅亡。被派往韋科鎮的聯邦調查局執法人員,他們被訓練與美國人談判,而不是與中國人或德國人談判,所以他們幾乎不覺得自己需要花時間去了解同胞的文化觀。不過,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

書籍簡介

化解衝突的高效溝通:當爭論產生,你選擇戰鬥還是逃跑?化異見為助力的關鍵說服法,讓關係更緊密
Conflicted: Why Arguments Are Tearing Us Apart and How They Can Bring Us Together

作者: 伊恩.萊斯里

原文作者: Ian Leslie

譯者: 李翊巧

出版社:墨刻

出版日期:2021/10/28

作者簡介

伊恩.萊斯里Ian Leslie
英國記者和作家,著有兩本有關人類行為的暢銷作品:
• 《不說謊,我們活不下去!》Born Liars: Why We Can’t Live Without Deceit (漫遊者文化,2012年)
• 《重拾好奇心: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Curious: The Desire to Know and Why Your Future Depends On It (新樂園,2017年)
長期為《衛報》《新政治家週刊》《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撰寫心理學、科技、政治和商管方面的議題。
個人網站:http://ian-leslie.com/

譯者簡介

李翊巧
從小就對語言有濃厚的興趣,因為喜歡學習各種新知,到歐洲各國留學,英語逐漸成為我的日常用語,與我的生活密不可分;閒暇之餘,我喜歡沉浸在浩瀚的書海中,用心感受每個詞彙,享受文辭之美。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