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們說過,脆弱喜歡安穩,反脆弱從混亂中成長,強固則不是那麼在意外在的環境。——我們的生活能夠那麼簡單,是因為強固和反脆弱不必像脆弱那樣,準確理解我們所存在的世界——而且它們不需要做預測。」——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NicholasTaleb)《反脆弱》

穩定,等於可預期的未來

穩定的工作代表「知道能累積多少資產」,代表「能提前規劃5年、10年後的人生」,而且「可以確信自己的人生規劃不會被打亂」,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就可以照著既定規劃加薪、升職、退休。一切都是可預期的未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沒有突如其來的意外,只要做好份內工作,所有事情都會水到渠成。

這種順遂的人生令人安心,難怪有一群人十分嚮往。

穩定,但也僵化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一切都這麼美好,只要待在穩定的環境,夢想藍圖就能逐步實現,但凡事都是一場交易,都有代價,想要享受體制的安全,期待組織為你遮風蔽雨,勢必要有所妥協。而穩定工作的代價,就是你的時間和自主權。

儘管體制並非刻意剝奪員工的自主權,而是要使多人組織順利運作,就得建立規則,才便於管理、降低風險和成本,只是久而久之就會顯得很僵化、官僚形式化且不盡人情。

可預期很讓人安心,但相對來說就不容易改變,至少不容易為了一個人改變。穩定的工作為大眾設定一個前提:假設所有人都想要看得見盡頭的人生藍圖,而不是打破天花板、越過框架、探索新的可能;預設所有人在人生階段對於目標、需求,在可工作的20~30年間,都不會有任何改變。

當人們突破這個預設框架,隨著年紀增長,想法開始改變時,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懷疑自己,以為自己對原先的目標不夠忠誠、不夠有耐性、不夠有毅力。但殊不知,只是不符前提而已。

世界上本來就難有一體適用的制度,當不斷變化的人碰上穩定的組織,就容易感受到僵化和束縛,於是我們只能選擇把自己的尖角磨平、馴化自己的不穩定,告訴自己:「這就是社會化的過程。」「這沒什麼,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呢?」

你難道沒有其他家人了嗎?

2021年是我人生最艱難的一年,這年夏天,我和大家一樣,事業被三級警戒影響,但同一時間,新婚、搬家、家人重病住院和開刀等大事全部湧進我的生活。我知道去醫院陪病鐵定很忙,而且一定會睡不好,所以提前把工作做完,心無旁騖的陪病才是最好的方式。

那陣子,我常在電腦螢幕前邊哭邊寫稿,在腎上腺素和壓力的促使之下,終於成功在2週內把1個月的工作量全部趕完。雖然當下深刻體會到何謂分身乏術,但同時也慶幸自己是自由工作者,我只需要提前告知客戶,並主動為客戶想好解決方案、把約定成果提前交付、盡可能不影響原定計畫即可,無須為了請假而傷腦筋,也不必擔心會因為頻繁請假而被上司刁難,像我的朋友A那樣。

A的家人某天發現罹癌,由於患部不斷出血,情況緊急,需要趕緊動刀切除癌細胞,但囿於家中經濟條件,沒能選擇術後復原較快的達文西手術,只能選擇傳統手術,代表術後必須住院至少2週,而A也得跟著陪病。

A和這位生病的家人同住,於是他先請了一週的假,後續則由其他住在外縣市的親戚協助。原以為住院這段期間最忙碌,殊不知,這種焦頭爛額的心情會延續到化療療程。

雖然化療不是每個月都進行,然而認真負責、過去很少請假的A,這個時期突然頻繁請假,就引起老闆的注意,只是老闆得知A的家中狀況時,非但沒有給予關心安慰,反而問他:「你難道沒有其他家人了嗎?」

處在人生低潮,影響到工作絕非本意,只是別無他法,但公司老闆不諒解就算了,還反過來刁難他,這是A始料未及的事。老闆的一番話,徹底讓A心灰意冷,當下馬上辭職,決定先專心照顧家人,之後的事,等家人身體狀況穩定再決定。

A的故事完全突顯了穩定工作的僵化和缺乏彈性,雖能理解A的缺席確實會影響組織運作,但每當我聽見類似的故事都會想,明明是制度問題,卻讓A這樣的人變成影響體制的罪人,難道沒有其他方法?難道人非得在人生和職涯中二選一嗎?

職涯上的痛苦,多半源於缺乏彈性

還在當上班族時,曾有份工作,進公司第二年,突然宣布要換辦公室,於是我的通勤時間從25分鐘變成1.2小時,每天上、下班要花這麼多時間塞在車陣裡,真的讓人筋疲力盡。若想繼續待在這家公司,又不想增加時間成本,就得額外增加費用成本,租一間離公司近一點的住處。只是無論做哪種選擇,最後得到的都比過去少得多,所以撐不了多久,我就決定另謀出路了。

我的經歷挑戰性還不算高,解決方法都算容易。有些人的人生正面臨更艱難的挑戰,例如肩負照護者的角色,沒辦法從事朝九晚五的工作。或者有些公司知道他們的狀況,而不願意雇用,因為他們無法全天候為公司賣命。

我始終認為這樣的想法很可惜,因為他們仍是一群有戰力的勞工。某種程度上,時間的緊迫,反而可能讓他們展現出更強大的時間與專案管理能力,可是卻因為無法上班8小時,就讓這樣的戰力逐漸流失,直到他們完全與職場脫節。

這些群體成為這種體制下,被閒置、犧牲、忽視的人,往往讓他們失去自信,不敢再妄想自我實現。

看著身邊一些能力超群的朋友,只因遇到人生挑戰,就被迫從職場下車,真心覺得好可惜,也覺得若能有更多元、豐富的工作型態,或許能讓這些人,不用在當下感到徬徨無助,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與其追求穩定,不如追求彈性和韌性

世界的局勢、人生的變化,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尤其近年來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未來對職業的影響也只會越來越多。若是過於執著,非要找份穩定的工作,恐怕很難適應將來的世界。

投資理財時,都會謹記要分散風險,但穩定的工作在我看來,就像把所有資本全押在單一個股上的行為,當黑天鵝襲來,公司被迫縮編、裁員,生計馬上就會面臨沒有著落、即將斷炊的命運。

因此,與其追求穩定的工作,不如追求彈性和韌性,讓自己無論身處哪種情境,都能快速調整,找到全新出路。

我認為自由工作者是能兼具賺取收入、韌性職涯、彈性生活的「最小可行模式」,無須龐大資金就能馬上開始。只是正如自序所述,我不會刻意忽視自由工作的缺點,無腦吹捧自由工作者的優點。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書籍簡介


《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作者: 邱鈺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1

作者簡介
邱鈺玲

輔大織品系服裝設計組畢業。出社會時完全找不到設計助理的工作,只好「不務正業」轉換跑道,改以筆耕為生。曾任數位編輯、行銷企劃。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LaVie、EZ Talk、大誌The Big Issue等媒體之特約編輯,護眼科技領導品牌BenQ為長期客戶之一。擁有個人品牌「內容配研所」。

10年內換了5份工作,並曾於2015年嘗試挑戰自由工作,但因缺乏經驗未能挑戰成功。2019年求職不順,因而賭氣發起半年「不找工作只接案」的人生實驗,藉此測試自己的極限和能耐。

上班初期為了打發時間,每月都在個人部落格「Murmuring主婦的碎念日常」發表自由工作生活中途觀察,描寫接案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慘痛教訓與深刻體悟。透過寫實記錄、量化生活,思考工作的意義,探索個人發展的無限可能。期待藉由個人的經驗分享,幫助大家在自由奔放的時代,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型態。

內容配研所:contentlab.tw/
Murmuring主婦的碎念日常:murmuring.idv.tw/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