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到現在,有2位數以上的朋友私訊我,問有沒有開個人品牌的課程或顧問服務。在12月的創業實體課程上,也有同學舉手問我,「公司老闆需要經營個人品牌嗎?」
答案是,先看看你自己的配套條件,都成立的話,我非常建議大家開始做。我的FB粉專在自然流量下,1年內新增約1.8萬追蹤數。每篇貼文至少1萬個觸及人數,影劇文3、5萬都尋常,我認為關鍵只有一個:帶入感。
這是我觀察到,目前最能打動群眾的驅動力,跟過去幾年有極大不同。大約10年前的台灣,名媛掛帥,富家千金或太太曬包、自創品牌,就能吸引一票粉絲購買飾品、到咖啡館吃甜點。
這2年,流行素人,但這個素人還不能太素,太素就變成路人了。要能與受眾有共通的身份(媽媽、人妻)、心路歷程(育兒辛苦談、原生家庭傷口、自我認同⋯⋯),同時最好又能做到受眾們渴望、卻還無法達成的事,像是勇敢出櫃、創業或追愛。
以下3點,是我做個人品牌的核心:
1.身為受眾渴望成為的模樣
2.理解受眾的苦衷
3.讓受眾感覺自己也能成為更好的存在
如何讓人產生帶入感?
「帶入感」意即讓受眾感受「我與這個個人品牌有共鳴、有關連」,才會啟動按讚、留言等互動意願。這時你的人設就非常重要了,不是叫你假裝,那樣不行。是要你理解自己具有哪些特質,然後選擇最主力的幾個,才集中施力。
以我為例,我是在原生家庭受暴的小孩、家境貧苦力求翻身的底層、進了外商卻選擇退下的阿呆、投入社會企業窮苦卻甘之如飴的傻瓜、情場坎坷的戀愛敗戰組、嫁入豪門後離婚的單親媽媽、獨立養育過動但長得很可愛的女兒。
以上不是在告訴你我有多倒霉,只是把我個人比較有意思的特點抽出來條列,選擇在不同時間點深入論述。
《我們的藍調時光》火紅時,我談原生家庭的傷口;《台北女子圖鑑》上演的時候,我聊北上工作的心路歷程;《First Love初戀》如火如荼時,我用單親媽媽的心情,揣寫也英內心的傷痛。
上面這3個例子,讓我捕獲3個不同屬性的受眾。因為他們看劇時內心激動,看到我分享的內容頓時產生共鳴,於是開始追蹤我的粉專。
選擇自己有生命體驗的話題書寫是重點,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活出豐富深刻的人生。人生體驗、歷練都不足,做個人品牌會非常單薄,但不是叫你去求神讓你跟我一樣衰,而是希望你能認真面對每一個人生課題。
什麼都能寫,從便秘、永遠搶不到捷運座位,到在大公司裡覺得自己好渺小、感覺好無助,都會有人跟你有共感。重點是,你寫得出那些細微的感受、寫到讓人產生共鳴嗎?
重點不是文筆要多好,而是你對自己的內心感受有多敏銳。痛苦或快樂都要真實的感受到,那你寫出來的文字才有機會很真、很深。只參加爆文寫作班、練習幾個討喜的模板,絕對不會有用。那樣的文字工整漂亮,卻也只是工整漂亮,是無聊的炫技。
生活平淡不代表無聊
現實生活裡活得認真踏實,個人品牌才有機會經營到讓人追隨。或許有人會說:「我的人生就很平淡啊。」平淡不是無聊,要知道大部分的人或許跟你一樣,不是最優秀、不是最差,每次過年檢視自己的人生,都覺得不太好、但也沒有很糟糕。這樣的心情難道不值得書寫?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感受耶。
問題是,你有沒有好好挖掘自己的內心,並真實的寫出那份微微焦慮,卻又不確定自己該如何使力的失重感。
活在忙碌的步調中,我們很容易掩蓋自己的感受,因為感受「沒有用」,趕快報名進修班、增加競爭力才有意義。但現在最能打動受眾的,恰恰是一直被貶低為「沒有用」的個人感受。
如實表達你內心的感受,那些在天邊、你不認識的讀者,在某個瞬間發現自己被讀懂、被撫慰了,於是按讚、分享,你的觸及率就打開了。即使是掙扎困頓中的自我懷疑,都可能感動另一個困在一樣課題裡的人、獲得共鳴。
先活好真實人生,再去練經營社群需要的工具,是我建立個人品牌的關鍵。
經營個人品牌2個訣竅
1.要先了解自己,才能感動別人。
2.不要假裝,誠實面對自己的每一絲感受。
做好任何人都能對你指指點點的心理準備
如實書寫自己真實感受的同時,就像是刺蝟把最柔軟的肚子翻出來示眾。並不是所有看到我粉嫩肚肚的人,都願溫柔以待。
這就是經營個人品牌的代價:你要扛得起霸凌與言語傷害。
我是個沒有什麼隱私概念的人,甚至我覺得能把自己遭遇分享出來警世、幫助到別人,我非常開心。但公開的內容,意味任何人都可以對你指點一番。
例如我在《新聞挖挖哇》上剛聊到,強勢的女生在婚姻中,容易被外界認知成加害者,尤其我高大威猛、比前夫大隻,主持人問了前夫身高,我說162,就有網友留言「為什麼還要消費前夫、說人家身高」;聊到原生家庭的傷口,會被指責消費爸媽;聊到婚姻艱辛,會被批評消費公婆。
怎麼做都會有人看你不爽,再怎麼小心翼翼,還是會有人留言罵你。所以自我揭露的時候,就要清楚明白:不會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歡你。撐得住別人言語霸凌、可以真正不往心裡去的,這條路才能走得敞開。
至於我,我被言語霸凌的資歷太深了,現在看到網友酸,我都直接隱藏、不吵架,那太浪費時間了,我要把時間拿來吃我自己烤的國王派。
經營個人品牌一年的6點心得
最後,彙整經營近1年的重要心得:
1.粉專吸引到合作機會的時間點
5000追蹤:第1個出版社來洽談出書
1萬1000追蹤:《新聞挖挖哇》邀約上節目
1萬2000追蹤:3個出版社同時來洽談出書
1萬5000追蹤:開始出現開團邀約
近2萬追蹤:正式業配、知名品牌開團邀約
追蹤數只是第一個門檻,能不能轉化,還是要看粉絲成員屬性有沒有符合業配商品調性。另外,觸及率很珍貴,真正了解社群的品牌主,不會只看追蹤數,反而會從觸及判斷你的粉絲鐵不鐵,判斷值不值得發案。
2.持續產出同質性的文章
只有一篇文章爆紅,不會有大流量。大家看了文、對你個人好奇後,會點入粉專看一看裡面的其他內容,如果發現確實很有料、他看了有共鳴,才會願意追蹤。
請持續累積,不要被一開始冷清的場面擊退。
3.臉書文章有書寫套路
請用閱讀者滑手機的觀點,去思考你文章的編排。例如預覽只會顯示前3行,所以不能用傳統的起承轉合,而是要直接「破題」,用強力的文字吸引人展開內文。
另外像是放連結、影片會降低觸及,需要一面經營、一面摸熟那變來變去的遊戲規則。保持敏銳很累,但這就是數位行銷時代造的業。
4.賣個人情懷,確實能導流商品銷售
好幾個老闆都來問我,如果他們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能不能幫助銷量?答案是,如果你本身是個有趣、有料的人,可以。
粉絲確實會因為認同你,而對你經營的品牌產生興趣或信賴,這是很多品牌主的操作模式。但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企業老闆的個人品牌沒人follow。
還是要回到核心問題:你這個人,是否有趣到讓人家想天天聽你說話?
5.不急於初期就變現
2022年,我70%的收入來自於顧問服務、25%來自講課、5%來自通告或各種插花娛樂活動。如果靠那5%吃飯,我現在就成功減肥到48公斤了。
我是個有野心的人,經營個人品牌不求快速變現,而是要長久經營。很多開個人品牌教練課的人,標榜學生可以1個月就開始變現,甚至50個粉絲就能變現。可以啊,但你要變現多少?想靠這個多久?3、5年後你還會在嗎?
業界都知道,大部分網紅的生命週期極短。我選擇的是永續經營,不把個人品牌的變現當成目標;先產出受需要的內容,等待時機成熟。
沒有收入壓力,就可以把根基打得更穩妥;不會因為需要錢,就什麼團購都開;能將心思擺在長遠的經營上,才能在日後有更大的成果。
6.最沒有成本壓力的,就是寫寫寫
影音確實是大趨勢,但除非你自己樂在其中,喜歡剪接後製,又能企劃出有趣的話題。否則,開始個人品牌最輕量的方式,還是寫作。練習觀照自己的真實感受、練習用具象的文字寫出來,如果你是知識工作者,就分享你對專業方面的觀察。
彙整資訊或製作懶人包都不錯,但我自己的經驗,最強大的還是最前頭說的「帶入感」,讓受眾感覺你是有觀點、有生活起伏、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厲害的AI。
寫出觀點很重要。關鍵是洞察力,文筆反而次之。你的觀點會給人當頭棒喝、或是讓人點頭如搗蒜嗎?如果可以,自然擴散就會站在你這邊,不下廣告文章也能被分享數千次。
但這些都只是經營個人品牌的一部分。個人品牌是一個很新的模式,大家都在邊走邊調整,更何況社群的遊戲規則,是持續且動態的調整著。保持敏銳卻不焦慮,不被眼前的冷清澆熄熱情,是我經營初期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獲「Selena Chen(陳珮甄)」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