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臉書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說是社交媒體公司。
加入臉書沒多久,我就發現臉書人普遍熱衷「交際」。連結和社交不僅是這家公司的使命,也體現在工作場合之中。也許是企業文化使然,臉書吸引了一大批個性活潑、喜好交際的年輕人加入。公司為了方便員工溝通與合作,特別建構了一個企業版本的臉書,叫做Workplace,在使用功能和介面上和臉書大同小異。
科技公司?社交公司?
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不是打開Outlook,而是上Workplace刷動態牆和對話群組,掌握公司和同事的最新動態,或跟同事互傳訊息,深怕漏接任何一個重要消息。在臉書,每個產品、部門或專案在Workplace都有自己的群組(Group),加入後可以了解專案的進度,也可以對產品提建議或報告bug。
平常老闆們會直接在Workplace上直播或發表貼文、照片,員工則會熱情的在下面留言提問,再附上傳神的表情符號或GIF動畫。如果是佐伯格發文,下面往往會有上百個留言和轉發。
幾乎所有人一整天都掛在Workplace上面,動態牆每隔幾分鐘就有新的貼文或影片:有些人分享了佐伯格的貼文、有些人討論公司新產品Quest 2上市了、有部門主管祝賀屬下就職3週年「Happy 3rd Faceversary」(改名後變成Metaversary),並寫一長串感謝的話和附上員工的照片。
入職3個月後,我對於每天使用Workplace仍不太習慣,我深深佩服同事一心多用的能力,大家平常工作都焦頭爛額了,竟然還有時間在Workplace上和其他同事互動、回應主管的貼文,或分享自己專案的進展。後來我懂了,Workplace說穿了就是臉書人的「虛擬競技場」,許多人用它來彰顯工作的成就或刷存在感。
由於Workplace是公開的,員工在上面的一言一行,所有大老闆都看得到,在上面的發言甚至會影響在職場上的好感度,攸關考績和升遷。
據我觀察,原本應該要促進工作效率的Workplace,似乎對員工造成無形的壓力。員工得到的按讚、留言和分享,反應了一個人在團隊裡的人緣。為了要贏得更多的讚和分享,讓大老闆對你留下深刻印象,我有同事不惜花數小時寫一則貼文,發文後一直刷頁面看有多少人回應,導致工作和網路社交難以切割。
同事互評考績,考驗職場人緣
臉書人積極與同事打好關係的另一個原因,來自公司的多角度評鑑制度。臉書的績效考評制度,除了自我評量、直屬老闆評量,還有同儕互評的環節。每位員工要找3到5位同事來評估自己,而同事所說的話在考績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升遷與獎金。
除此之外,臉書人還能以匿名方式主動對他人寫評價,被評論的員工也無從反駁。因此,跟同事維持友好關係成為必備的生存技能,臉書的員工不僅要取悅主管,更要討好同事。
為了不要被「打小報告」,大家都不敢得罪身邊同事,儘量避免衝突和意見不和,也深怕錯過Team outing或公司聚餐,甚至抱病都得參加。而為了展示友好,員工還得在私人臉書上關注彼此,而平常在Workplace幫同事按讚、留言、轉發更是家常便飯。
開放透明之濫觴
加入臉書前,我看過一則新聞:一名臉書男性工程師,因吹噓自己有特權能存取女用戶資料,而遭到革職。當時我半信半疑,難以置信像臉書規模那麼大的社群網路公司,竟沒有一套嚴格的隱私權保護措施,限制員工的存取權限。
直到入職1年後,有次我的臉書專頁出現問題,無法刊登貼文,我透過內部平台回報錯誤。解決錯誤的過程中,我和4位工程師溝通,發現就算不是負責粉絲專頁的軟體工程師,也有權限取得我的帳號密碼,直接登入我的臉書後台。其中2位工程師事先取得我的授權,登入我的帳號進行trouble shoot,但另外2位工程師沒知會我便自行登入。
我很訝異整個過程工程師完全不需提出申請、取得上級審查和同意,便能輕易取得用戶的私密資料。
臉書開放透明的內部系統,原意是為了方便工程師取得資料來開發新產品,想不到被一些工程師用以窺探用戶隱私。如此不嚴密的用戶安全隱私系統,難怪會釀出2018年「劍橋分析」8個資濫用風暴。
多事之秋
我永遠記得2021年的9月,就在「吹哨人事件」爆發沒隔幾天,某天我的電子信箱忽然出現一封語氣嚴峻的信:「所有員工必須在本週之前完成隱私政策教育訓練,否則將上報主管,影響你的工作去留。」臉書公司文化一向活潑不拘謹,我從未收到過措辭如此嚴厲的郵件。
這幾天,同事們紛紛議論前產品經理弗朗西斯.豪根(Frances Haugen)的大膽舉動,她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與《華爾街日報》爆料,洩露上萬份臉書內部文件,指控臉書不顧假消息傳播、青少年健康受害,將商業利益置於公眾安全之前。同事們對豪根的指控反應激烈、意見紛雜,有些人在Workplace上發言捍衛公司,說豪根扭曲了他們在臉書所做的工作;有些人認為公司應該邀請她到內部的全員大會上說明;有些人則質疑豪根的動機、背景和資歷;還有人說臉書透明度高的企業文化讓公司捲入醜聞。
公司氣氛原本就詭譎到極點,現在又收到這封信,加深大家的不安與騷動。有人傳言公司將限制員工瀏覽內部文件和群組的權限,臉書開放透明的工作文化即將結束。更多的人抱怨公司股票暴跌,個人資產縮水。高階主管們緊急召開線上會議,表示豪根所言不實,說明公司如何確保旗下社群平台的隱私和安全,以及提供不同部門的運作細節,希望能安撫員工的情緒。
祖克柏在Q&A大會和Workplace回應豪根的指控,「如果我們不關心有害內容,為什麼要雇用更多專門研究及打擊有害內容的人?如果我們想隱藏專家對臉書的研究結果,為什麼我們要建立領先業界的透明度,並說明我們的行事標準?」 他沉重的說:「我們非常關心安全、幸福和心理健康等問題。當你看到新聞報導斷章取義、扭曲了我們的工作和動機,真的很令人沮喪。」
後來的故事你們大概知道了,2021年10月4日,臉書和旗下社群媒體無預警大當機。3週後,在一連串醜聞纏身之下,祖克柏在Facebook Connect開發者大會上宣布臉書改名為「Meta」。
告別信
我對臉書的工作產生了二心,身為一個小職員,我看不清公司的虛實,和高層一封封措詞懇切的信背後的全貌。
公司這幾年因一連串的負面新聞,掀起一波波離職潮,拿到臉書的聘書不再令人感到雀躍。我厭倦了回答朋友關於臉書醜聞的各項問題,我覺得這份工作在啃食著我的靈魂,消耗我的精力。我像是躲在科技帝國裡的既得利益者,我想要逃離,但矽谷早已把我變得安逸而軟弱。
現在的我依然相信,工作能帶給我快樂和成就感,但這場牌局的發牌者必須是我。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的頭銜和職業。上市公司的大老闆名利雙收,但每天汲汲營營,連家人也見不上幾次。他的工作,真的比花店老闆高人一等嗎?
長久以來,我一直試圖透過工作證明自己的價值,我以為大企業的工作,能給予我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但我錯了,因為頂著大公司頭銜的我,依然感到空虛而無力。我渴望寫作,想要改變。我想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業,為自己工作。
某個星期五,我遞交辭呈的2週後,最後一次登入Workplace,我在Workplace上留下簡短的告別訊息後,看著同事的留言像蝌蚪一條條冒出來,我逐一關上每一個電腦視窗。遠端離職免除許多尷尬,卻也像人間蒸發似的,我彷彿從未在這裡工作過,我的公司權限被一個個取消,而我的數碼足跡一一被記錄著。
我闔上電腦,切斷與Workplace的連結。
《矽谷傳說臥底報告》
作者:尼可Nicolle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9/27
作者簡介
尼可Nicolle
「你可學苑」和「你Ker這樣說」音頻節目的創辦人。歷練百大企業、矽谷跨國科技公司和新創公司多年後,選擇在家創業,現為品牌經營顧問和《天下雜誌換日線》專欄作家,撰寫矽谷職場、時事相關文章。
畢業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廣告研究所,喜歡旅行、咖啡,和挖掘有趣的生命故事,另著有《舊金山人的口袋地圖》。
個人網站:尼可 | Nicolle Huang
粉絲專頁:Nicolle尼可 矽谷Bonjour
IG:sjbonjour
音頻節目:你Ker這樣說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