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衣服會「囤貨」嗎?

我在《衣櫥減法》裡曾寫過好朋友陳季敏設計師的一個小故事。她原先有個大冰箱,很容易不小心囤貨,導致自己常常在「追趕食物」;因此,她刻意將大冰箱換成小冰箱,只容納最好的食材,且在它們最新鮮的時刻享用美味。

食材如此,服裝亦然,「買新鮮、用新鮮」是最好的方式。

說到底,我們之所以囤貨,是因為害怕喜歡的東西未來會斷貨,所以多買幾個備用;也有人是在特價時,趁便宜大量買進,覺得攤提下來很划算。然而,這兩者乍看理性,實質上卻是一點都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姑且不論人的喜好經常在改變,當下很喜歡這件衣服,難保這份熱情過了1年、2年後不會消減;再者,即使你趁便宜大量囤貨,卻也很容易因此讓衣櫥變得擁擠、不透氣,不僅壓縮了其他服裝的存放空間,也讓衣櫥變得不好用、不好找,以至於當把衣服放進去之後,就忘了它的存在。直到下次大整理時才赫然發現「原來我有這麼多差不多的服裝,有些吊牌都還沒剪,就在衣櫥裡放到都泛黃了」。

雖然乍看之下省了小錢,長期下來卻不但沒省到、反而浪費了。

這件單品該囤嗎?3個問題自我檢視

然而,好不容易找到喜歡的服裝,真的不能囤貨嗎?當然不是,只是要「合理的囤貨」。

什麼是合理的囤貨?亦即在你的生活中,實際用得到、用得完的品項與數量。我帶學員進行服裝採購的過程中,通常很少會建議學員囤貨,除非滿足以下3個條件:

1.穿著頻率高

就拿內搭上衣來舉例吧!或許你也曾經遇到這樣的內搭上衣,穿上去堪稱完美,且無論搭配什麼樣的西裝外套與下身都很好看,如此「百搭」的上衣,自然會有很高的出場率,而也因為你常常穿它,其耗損速度也會是相對高的。

如果學員在採購過程中找到這樣的單品,我就會建議他多買一件,2件輪替著穿,不僅讓衣物有時間喘息,可以延長穿著壽命,更免除了他心中「明天要穿那件百搭上衣,不知道洗好了沒」的擔憂。 

2.取得難度高

如果你的身材不屬於主流體型,好不容易試到一件完美的單品,而這件單品又是平日上班和正式場合都穿得到的(如白襯衫),我就會建議買2件,一件平日穿、一件保留到重要的正式場合再穿。

畢竟,衣服會隨著穿著、洗滌而耗損,要是在正式場合中需要一件簇新、筆挺的白襯衫,衣櫥裡卻只有一件因頻繁穿著而失去挺度的白襯衫,臨時要添購又不一定找得到適合的,那就頭大了。

3.不可取代性高

我常建議需要穿「全套西裝」的男士學員,在購買西裝當下就購買「雙褲」。

一來,褲子需要承受穿著者的生活軌跡(如久坐導致布料彈力的耗損、口袋放東西導致的布料磨損等),所以耗損速度比外套更快;再者,西裝外套一季頂多洗個1、2次,西裝褲則需要經常洗滌,或多或少會影響布料的光澤感。

你一定發現過:一套全新的西裝穿半年之後,西裝外套通常看起來還算新,西裝褲卻已顯得老舊、失去原有的色澤、挺度與光澤感,看起來已經不像「一套」。

到了這時候,若要再回頭添購與原西裝相同布料製成的褲子,並不保證找得到。如果你在當初就多添購一條一樣的褲子,就能有效延長整套西裝的穿著壽命。

至於原本那條褲子,則可視情況處理。如果狀況還好,只是不夠簇新到能和原西裝外套搭配,那麼只消搭配其他服裝即可;而若耗損情形嚴重,則可宣告壽終正寢。

相同單品買2件就夠了

即使滿足了以上3個條件,我也不建議學員過度囤貨。相同單品買2件足矣,真的不需要太多。

畢竟堆滿相同庫存的衣櫥,只會讓你失去進化的可能性。萬一,你未來想要轉換形象,這些庫存會成為沉沒成本,讓你窒礙難行。

當然,若你像臉書創辦人佐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般,藉由刻意重複的灰T恤穿著強化形象,又是另外一回事。然而,這種形象操作法需要經過策略性的規劃,並非只是「每天穿相同服裝」就能企及。

當你沒有太多重複的服裝庫存,打開衣櫥所見即所得,不但少了庫存管理的壓力,更能在每一次想探索不同穿著時,就能隨心所欲的嘗試,而不需擔憂「衣櫃裡還有好多衣服沒穿怎麼辦」。

總結而言,你可以囤貨,但一定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囤,又囤多少才合理。千萬不要為了囤貨而囤貨,或是為了省錢而囤貨,最後反而造成更大浪費!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