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工作認真的人,幾乎把時間、精神都奉獻給工作,連睡覺都嫌浪費,但日積月累下來,個人競爭力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降低。起步比自己晚的朋友,紛紛彎道超車,拿到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待遇與薪水,為什麼?

又或者,認真工作好幾年,卻發現自己的實務技能在市場上逐漸不吃香,但最新趨勢卻沒有一個跟得上。許多新工具、新方法,完全聽不懂,根本是個門外漢。這一切又該怎麼避免?

無論工作再忙,你都要為個人成長負起責任。尤其防疫期間遠距辦公,省下上下班的交通時間,拿來自我學習,更是上班族另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

時間的複利效應

我身邊有很多埋頭苦幹型的同事、朋友,在週而復始的生意、工作中,投入大部分精神和時間,而剩下的有限時間,要消化不良情緒、找朋友敘舊、追劇以及娛樂。那「個人成長」被放在哪?無疑是末位中的最末位。

這幾天和幾個在公司工作4、5年的同事聊天,大家都說,雖然工作一直有新任務,能透過做中學帶動個人成長,但學到的內容大多是同領域知識,很少跳脫框架。回想起來,總感嘆自己進步太少,是該學點不一樣的東西。我才發現,原來少了個人成長的主導權與自主規劃,日積月累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為什麼呢?

一天成長一點點,不明顯,但時間一拉長,累積的差別卻很大。所謂一萬小時定律,就是持之以恆的練習堆疊。最驚人的個人成長,莫過於時間的複利效應。

我工作很忙,還有兩個小孩,但在學習之路不曾停歇。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建議在選擇自我成長方向時,要考量4個條件,學習起來會更有效率:興趣+未來技能+資源+可驗證優化的實務場景

1.興趣

興趣是首要條件。忙碌生活中,可以持久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熱忱,自己沒興趣的主題,很容易虎頭蛇尾、三分鐘熱度。

2.未來技能

第二是未來性技能。我們可以學的東西有很多,感興趣的東西可能也不少,但我在選擇學習方向時,會優先替自己安排具備有未來性的技能。

若是不在趨勢上、科技取代性高、不具備未來性,或是很快就會退燒,那我就不會把這個技能排入優先序。畢竟學習的時間與精神是有機會成本的。一旦投入A,勢必就要放棄B、C、D。

3.資源

第三是有資源。資源可以指很多面向,例如教學資源。我每個月固定有4位家教老師,每位都是各產業的資深工作者,原本都是我身邊的朋友。身邊有這樣的教學資源,指導到位,能讓我學得更快。

除了人脈資源,也可能是工具資源,例如:我們公司是使用Tableau圖像式工具呈現報表,甚至可以預測模型。作為資料科學家或是數據分析師,就可以善用工具學習圖像表達,為自己的專業加分。

4.可驗證優化的實務場景

第四是可驗證優化的實務場景。工作上若可以運用,那就不是只是死讀書或是冷知識的吸收,反而可以藉著工作實務操作,藉此練習並找到優化的機會點,絕對事半功倍。

舉例來說:Canva在設計圖像廣告素材很容易上手,也很直覺,即便是沒有設計或軟體背景的門外漢也很容易上手。我的同事,不論職務,只要有設計需求,都會自己練習做出不錯的設計,這就是因為工作上有實務場景可以練習。即便不懂,也可以利用做廣告素材、做簡報圖檔、做海報的時候來練習。常看到毫無設計背景的同事很自豪地展現作品,這就是實務練習的場景。

我很喜歡投入新領域學習,即便為了學習效率,要在4個交叉選項中找交集,我還是可以找到源源不絕的新技能、新領域。重點是我不貪心,一次頂多1、2個小時,靠時間堆疊,而不是講求速成,因為享受學習的過程也很重要。

今天起,請把個人成長主導權拿回來,不要因為忙碌、因為有小孩、因為任何原因放棄工作以外的自我成長。有效率的學習,慢慢累積,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