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很多人找不到合適和喜歡的工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倒在一輪又一輪的面試,被人力資源部一次又一次攔在門口。許多應屆畢業生是這樣。許多工作多年的人還是這樣。為什麼?

也許是因為不理解職場和公司的本質。職場是一系列人與事的集合,希望找到有能力的人,來解決相關的事。公司是一個為了目標而共同奮鬥的戰鬥團隊,希望找到有能力的人,一起實現目標。找到一個具體的人重要,但是找到匹配的能力更重要。能力,能力,還是能力。只是,要怎麼體現和判斷一個人的能力?

學歷,重要嗎?

我特別想說,學歷不重要,那是一張普普通通的紙。但是我不能。因為那張紙,是判斷能力的重要依據。人力資源部可能會告訴你,我們沒有學歷的門檻,公司裡還有國中和高中文憑的同事,我們只看重能力。HR說的可能沒錯,但是他要怎麼判斷你的能力呢?還不是要回到那張紙。

我畫過一張圖,解釋學歷和能力之間的關係,為什麼學生們應該好好學習,爭取到好的學歷和成績。

(來源:劉潤)

公司招募一名新員工,招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個人攜帶的能力。對於能力的要求,公司會畫一條線。在這條能力水平線上的,招。否則淘汰。

985意味著什麼?985,是紅色的區域。意味著匹配度可能更高,也許有80%的概率,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人。假如想錄用8個人,只需要面試10個985就能把他們全部找到。那211,意味著什麼?

211,是橙色的區域。在水平線上的比例,明顯要少了很多。可能,有25%的概率。意味著想要錄用8名員工,需要面試32個人。普通本科,意味著什麼?普通本科,是綠色的區域。也許,只有10%的人在水平線以上。

如果想要錄用8個人,公司需要面試80個人。專科呢?高中呢?國中呢?也許只有5%,甚至1%。想要錄用8個人,公司需要面試160個人,甚至800個人,才能把這些符合能力的人挑選出來。

所以看懂了嗎?低學歷的人中,一定也有優秀的人才,但是對於公司來說,把他們挑選出來的難度太大、成本太高,不划算。

Google確實也有天才的高中生,但是Google會去高中開招募會嗎?招募,是成本和合適度之間的遊戲。是公司願意花多大的成本,去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是準備面試10個人、還是50人、還是200人、還是800人去找到符合能力要求的人。

學歷,並不完全意味著一個人是否真的優秀,而意味著被選擇的概率大小。學歷更高的人,被選擇的機會更多。也許有些人不服氣,我雖然學歷低了些,但是我能力很強,公司失去了我,是他的損失!

對於你來說,也許很不公平。但是對於公司來說,可能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公司招到了符合他要求的人。重要的是,每個進來的人都要符合能力標準。至於那些沒進來的,遺憾錯失的,不重要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但是我寧願放跑一千,不可錯招一個。

所以,學歷很重要。學歷,代表著被選擇的概率。

經歷,重要嗎?

經歷,也很重要。我面試過很多很多人,經常有人和我說:我雖然簡歷看上去沒太多亮眼的東西。但是我是很有潛力的!請你一定要相信我!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簡歷上沒有太多經歷,如果是應屆畢業生,還能理解。是青澀、是懵懂、是不成熟。但是一個已經做了7、8年的人,還沒有什麼亮點。然後他說給一個支點、需要一個機會,就能撬起地球,能回報你整個世界。

請問,你信嗎?你敢信嗎?每當有人這麼說的時候,我腦海裡都下意識閃出一個問題:如果這個人很有潛力,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沒有在原來的職位上發揮出來呢?

可能這個人沒有能力。可能這個人有些能力,但是他不敢嘗試和承擔。所以潛力要如何變成能力?必須經過時間的淬煉,熬出那些珍貴的經歷。只有經歷,才能把潛力變成能力。

經歷,是把潛力,沉澱為能力的成本。你願意為自己的經歷,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成本?有沒有一直學習?有沒有一直試錯?有沒有一直挑戰更高難度的事情?有沒有承擔更高難度的指標?在面試和與人的交談上,我不太看自我評價,因為過往的經歷就是最客觀的評價。

別看一個人對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他自己做了什麼,做到了什麼。做過什麼,比他說能做什麼重要得多。然後看看他在經歷裡面,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他說自己曾經西天取經,很好。這是了不起的經歷。但是你繼續問,你一定要問,你是唐僧,還是孫悟空,還是豬八戒,還是沙悟淨。再怎麼說,也必須是白龍馬(編按:在《西遊記》中,唐僧的座騎白馬)。但是很多人問到最後,可能只是那根同行的扁擔。

最後的話

所以,為什麼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因為沒有被需要的能力。或者沒有體現出應該具有的能力。學歷,往往是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經歷,往往是後面其他工作的最重要的一片瓦。商業世界,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能力,在和別人進行價值交換。在價值交換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別人,同樣也需要別人選擇你。我們的勤奮和努力,是為了能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為了能提高一點被選擇的概率,需要我們繼續勤奮和努力。畢竟,有時候決定人生的選擇,就是那麼一兩次而已。

責任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