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有提到,台灣的員工在調薪這件事上,相對比較乖,也逆來順受,我猜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普遍認為好工作不好找,如果現在工作在尚可之上,也不用因為薪水造成無意義的爭執,以免在老闆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另一個原因,台灣員工普遍比較古意(編按:老實),不好意思「談錢」,加薪接近或是高於預期,就默默開心,下班去大吃一頓或購物犒賞自己,加薪低於預期,只好私底下各種抱怨,甚至開始找下一份工作。

對於主管來說,不會吵糖吃的小孩,最好處理,在加薪這件事上,受到關注的機會也相對較低,而且,也會成為被默默犧牲的一群。

惦惦自己的斤兩,為自己爭取該有的薪水吧

年底各種忙,其中之一就是忙幫員工調薪。在主管的位子,面對這麼多的團隊成員和這麼有限的調薪預算,該如何決定誰多誰少? 主管的評估一般分為績效表現、特殊成就、發展潛力等3項,除非大好大壞,不然大家的加薪幅度幾乎都是拿平均值,或上下0.5百分點,如此可顧全大局,也不會造成有人心裡不公平的抱怨。

在開始幾年的主管生涯中,我也是如此操盤,簡單易懂,也不會得罪人。但後來發現,有些員工離職,會說明不滿意公司給予的調薪幅度,認為他的能力和表現沒有反應在薪水上。當時在我心中的疑問是,為什麼當時不說,為什麼不直接反映給我你的想法,而是選擇離開?

所謂惦惦斤兩,就是好好思考你在公司的價值,還有過去在公司所累積的信用,如果都是正向的,建議可以在年中績效考核的一對一會議上,和主管提出你對於目前薪水的看法和預期,用開放討論的方式,聽聽主管的想法,也讓你可以調整好預期心理,對於公司和你而言都會公平。

台灣的薪資水平低,不能是個藉口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認真談薪水只有一次,因為我是很佛系的看待薪水調整,認為公司認可我的成績,就應該會給予相對應的調整幅度,一直以來,也沒有讓我失望過。但在我接手中國總經理職位時,因為有了比較,我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我的薪資是用「台灣薪資水平」來衡量,所以就算我是擔任中國總經理的職務,薪水和香港的行銷經理只差不到10萬台幣。

我當時非常氣憤,也已經評估過自己目前的價值指數,因此開始了第一次和公司要求薪水的舉動。我舉出過去的績效,中國的業績,我個人的投入,以及未來性,讓公司知道目前的薪資在中國市場是遠遠低於市場平均,我住在哪是我的事。

但薪水的意義,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公司對於我個人表現的肯定和回饋。當時我主管原本是信心滿滿的來告知我調薪結果,沒想到我有這麼大的反應,因此他先是和我解釋以台灣薪資水平來說,我已經享受中上程度的薪資,然後有解釋香港物價有多貴多高。我告訴他,我認的是我工作的內容,請他思考一下,如果以工作內容來說,公司願意付多少薪水來招聘一位中國總經理?

當晚的對話結束後,他就會去找公司提出我的反應和新的計畫;薪水部分調到我的預期,當然之後3年我在中國的用心和成績,也沒有讓公司失望。

另一個例子是,我在台灣找一個亞太區的產品經理位子,我很滿意他,也因為我總有想提高台灣薪資水平,讓有能力的人可以獲得與工作內容同等水平的薪水,所以在我心中已經有一把尺。但還是會問「請問你的薪水預期大概是多少」,這個年輕人很可愛的回答我,「嗯 (不敢看我)……這個職位應該薪水會高一點吧?」然後就結束了。我笑笑看著他,心裡想著,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與價值都沒有信心並拿出來當作談判薪水條件的籌碼,未來如何幫公司在市場上爭取權益?

說真的,台灣薪資水平與周圍國家相比,是低了一些。我不知道原因,但我總希望好的人才,可以享受對等的薪資水準。如此才可以正循環下去,不是嗎?

從高層主管角度,薪水調整的目的是什麼?

每年的調整,是反應國家物價指數,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希望員工在一年的努力之後,有所回饋。所以我們常聽到,「唉呦,你公司已經很好了,每年都可以調薪,要惜福了。」 嗯,對,惜福很重要,小確幸好像可以很幸福,但或許我們可以鼓勵自己,可以往更長遠看,工作幾年可以到達二百萬年薪,幾年可以到達三百萬呢?

從公司高層來看,我們希望透過薪資調整和職位往上提升,來鼓勵表現特別優異且具潛力的10%的員工。有些人不適合帶團隊,因此更會在整體薪資福利上給予回饋。有些人可能埋沒在團隊裡,還沒有被發掘,如果願意有勇氣地與主管討論,提出自己的發展計劃和預期,公司一定會認真審視你的想法,並給予意見。

你對自己的薪水調整有預期嗎?去年因為疫情,大家都趨於保守,我們可以利用這對時間,看看自己的價值,用我們的實力,為自己爭去應有的報酬吧。

*本文獲「國際職人 JC淘心話」授權轉載,原文:調薪要怎麼談? 第二部:從主管角度看調薪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