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你有這樣的經驗嗎?在工作一段時間後,你最近遇到某個人、或是一些職場事件,而突然萌生起:「現在工作到底是好是壞呢?」而陷入思索。

接著,你想要確認自己這樣的想法,開始嘗試詢問身旁朋友意見,或是上網搜尋相關主題,但最後卻不一定知道「正確答案」,感到更加疑惑。

以上的歷程,擔心自己是否太過主觀而影響判斷,我想是許多職場人曾有過的心情經驗。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個狀態來釐清自己的想法,來幫助自己對於工作現況、或是在工作選擇中,做出自我評估呢?

一、先理解:職涯是動態歷程,有不同選擇標的

每個人在不同年紀、人生狀態,往往也會帶出不同的職涯渴求。譬如,可能你過往選擇一份工作的第一要素是「學習空間」,但是你剛走入家庭,開始思考更多務實的考量,「金錢報酬」可能更大於學習空間。

又或者你過去在意的是「體驗」,所以傾向選擇外派、能體驗不同國外生活的工作,但現在可能你更想安定在某個地方,發展自己的生活圈,進而想著該如何選擇一個「穩定」工作。

而這些想法會使我們想要的「選擇標準」有了諸多變化,但即便知道新的選擇標準,卻不一定能幫助我們去下一個決策。

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著:「但是我想要學習空間又有金錢報酬。」或「我想要工作充滿動態但又想穩定。」難道,兩者不能兼得嗎?

二、再釐清:出於什麼價值觀做選擇?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下判斷,從網購買一個商品、進到店家採取某種服務,再到決定選擇某一份工作。這背後的決策過程,其實都跟我們隱性的價值觀,不斷收集相關資訊,透過我們慣性的解讀方式,進而決定一件事情的價值。

以評估工作的好壞來說,也會區分為:我們是以「工作」(Job)的角度來看?或是,以「職涯」(Career)角度來看?

a.以工作角度來看

以「工作角度」來評估一個工作,我們或許會更在乎立即性的滿足,譬如,現在這份工作可以多快上班?多快讓我有薪水?可以賺多少錢?現在它需要做什麼技能?我有這些技能嗎?

部分職場人可能基於現況的考量,選擇投入在立即性需求、短期目標的工作之中。主要考量的工作條件,與未來3、5年的工作內容不一定有高度的關聯性,甚至每一份工作的轉換都是不同技能、不同領域的轉職。

而這類型「立即上工」的工作機會,隨社會就業結構也有更多樣的變化,除了傳統正職之外,也有像是兼職、臨時、約聘或派遣的工作型態。

b.以職涯角度來看

以「職涯角度」為出發,意味著我們更在乎透過「工作的積累」,能產生的長遠價值,包含職位晉升、薪資成長或自我實現等,會是以更長期性的滿足為考量。

因此,你可能會更有策略性地做選擇,讓自己在一個產業、領域深耕。譬如,考量這份工作可以為自己在哪一個領域、產業累積經驗,並細分該項專業技能,以長遠眼光栽培自己,深度專研在這項領域當中。而這項專業技能可能需要花費3年以上的時間,幫助自己奠定知識背景,晉升為專家、顧問、主管等。

我常看到許多人會詢問「派遣」工作是好是壞?假設是以「工作角度」為考量,那麼這份派遣工作若是能帶來立即性的條件滿足,相信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然而,若是以「職涯角度」來看,可能你會更在乎這份工作是否使用相同的技能、或是技能提升的空間、工作發展性是否符合未來規劃,倘若仍然符合,這份派遣工作可能不失為好選項。若是不符合,則考慮其他機會似乎是更好的選項。

三、後沉澱:做決定沒有絕對的好壞

若從我從事獵頭的立場來看,我會鼓勵以「職涯角度」以更長遠的眼光,來做工作現況的評估與選擇。然而,這不代表我認為「工作角度」就是一個不好的角度。

回歸到每個人身處的情境不同,很有可能你的人生階段,有一些立即性的考量,必須切換以「工作角度」來做選擇,但也很有可能經過幾年後,又會切換回「職涯角度」來看。

因此,若想要在這個評估好壞的情境中走出來,那麼優先整理:自己處在什麼人生/職涯階段?有什麼必須現在滿足的條件?有什麼是可以延後滿足的條件?自己的「選擇標準」跟「價值觀」可以如何連結?最重要的是,當我們能理解任何選擇題,其實只能滿足一個「最為重要的一個期待」,這會幫助自己能夠開始有取捨,進而使自己能夠收斂想法,並能專注在現有情境中去做應對,而不再是一直感到「卡住」了。

※本文獲《職涯教練Lynn》授權轉載,原文:【職涯成長】如何評估現在的工作是好是壞?

作者介紹:Lynn Lin(林沂萱),從事中高階獵頭,私人職涯教練,同時為思享有限公司(ThinkX Inc.)創辦人,並出版《但願你因工作而閃亮》求職技巧與職涯發展書籍。

責任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