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上一篇文章「Remote Work 遠距工作的兩個實用技巧」所提,遠距工作缺少上司、同事、辦公室隔間等外力約束,我們容易被懶惰的本性牽著走,能少做事就不會多做(可能我自己特別懶啦)。要想在缺少直接壓力的情況下,依然如期完成工作,就得確切掌握自己的節奏才行。

遠距工作3年來,我在生產力工具的輔助下,逐步建立一套時間與任務管理方法,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本文不討論團隊溝通協作,純粹以工作者自身出發,來討論遠距工作時間與任務管理。

掌握「生產力時數」

我認為一切要從「計時」開始。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如果你平常會記帳,看自己怎麼花錢,那你更應該計時,看自己把時間花去哪裡。

遠距工作這3年來,我習慣用toggl記錄自己每天在幹嘛。toggl就像有分析功能的碼表,使用者可以自行定義project,用timer紀錄每個project花費的時間,後台可以直接看報表,這些功能免費版都有涵蓋,對個人工作者而言已經夠用。

把時間分配變成圓餅圖的那一刻非常療癒(來源:toggl)

我什麼都計,吃飯、睡覺、搭車,當然沒有瘋狂到連上廁所30秒都要按碼表,但就算明知自己在賴床、看YouTube看Netflix,我全部都計,像記帳一樣鉅細彌遺,而且「完全誠實、不帶批判」。唯有如此,才能了解真實的自己,我必須知道自己在放鬆多久後會產生罪惡感而跑去工作,做了多久之後需要放鬆來平衡一下,才有辦法依據自身狀態安排任務。

大概計時3個月之後,我就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我每天要睡7小時,如果沒睡飽,我一定會無法克制地用更多時間補償,因此不可能犧牲睡眠提高產能;更重要的是,我掌握了我的「生產力時數」。

安排「可行的」To-Do List

一天24小時當中,人究竟可以專注多久?一般來說辦公室工作時間至少8小時起跳,但是回想那些在會議室、茶水間、樓梯間、便利商店徘徊的片刻,再問自己一次:在辦公室的時間裡,真正專注於工作的時數有多少呢?

根據我的時間紀錄,我一天能專注工作的時間大概是「6小時」,硬要擠也頂多7-8小時,超過的話效率會大幅下降。我把這6小時當作我的「生產力時數」,用在工作、開會等需要聚精會神的任務上。

事實上就算我想做更多,也拿不出更多精力,因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To-Do List應該是來幫助我們,不是來唱衰我們的,有多少「生產力時數」就做排多少待辦事項,否則也只是給自己徒增壓力。

我習慣用Todoist把接下來5-7天的待辦事項一次排好,用優先順序標記每天早上、下午、傍晚、晚上的行程,每個時段以「2小時」為單位安排任務,每完成一項就消滅一項。Todoist的UI設計非常直觀,如果要調度任務,只要拖曳或更改due date,非常靈活。

當你把待辦事項清完,todoist 還會恭喜你(來源:Todoist)

通常我會在專注工作6小時後,做點別的事來平衡身心,比如這樣搭配:「工作6小時+整理房間1小時+運動1小時」。運用上一篇的方法,轉換空間或創造儀式在事項之間切換狀態,將工作量控制在生產力時數內,完成工作後仍有餘力生活,再次進入工作狀態時才不會疲乏。

番茄鐘、蘋果鐘,能幫助自己都是好鐘

許多人效法唐鳳使用「番茄鐘工作法」,不過對我而言「專注工作25分鐘、5分鐘專心休息」實在切得太細了,讓我如坐針氈。要想操作小番茄,得像唐鳳這樣累積20年的遠距工作功力,就像許明恩說的,初學者從大番茄開始也無妨,重點是要「做得到」。

其實方法都是次要,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自我覺察」的能力。我不是一個天生有紀律的人,厭惡鬧鐘、課表、死線、打上班卡等逼迫我非得在某個時間點做某件事的規範;直到我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行為,我才明白自己並不是天生懶散,我只是被放進不適合自己的框架裡,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還是可以高效產出。

最後總結幾個問題,讓大家在安排時間與任務的時候有所依據:

  1. 觀察你的生產力時數:你工作超過幾個小時之後,會開始有透支的感覺?
  2. 如何切分工作,分配在生產力時數之中,對你而言最舒適?
  3. 你是否太心急,想一口氣完成很多事而預支自己的生產力時數?如何安排優先順序,來避免寅吃卯糧?
  4. 你的工作量是否遠超出你的「生產力時數」?哪些工作項目在侵蝕你的時間?能否透過優化工作方法,或與同事協調解決?

文末不忘再說一次:遠距工作依然是在工作,只是因為少了辦公室帶來的約束力,不用浪費時間刷存在感,可以集中精力做事。趁著這波疫情衝擊,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時間與任務管理方法,無論之後有沒有回到辦公室,相信都能受用。

*本文經「方格子直送計畫」合作轉載,原文:Remote Work 遠距工作的時間與任務管理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