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寫了〈90後狠狠淘汰職場中年人〉,討論區滿有爭議,很多人不服,紛紛舉例平反。有說「中年人也有勤奮的,年輕人也有偷懶」的,有說「XX行業就是相信經驗積累,不要年輕人」的,還有說「以偏概全,拿年輕人中的優秀例子和中年人裡拖後腿的比」……
這些我都同意,但這樣寫就很沒意思,大概就和「這個世界上既有好人,也有壞人」差不多。寫得極端了點,也是因為自己工作中碰到太多這種不求上進的中年人,扯團隊後腿不說,還處處掣肘,實在讓人氣憤。閒話不多說了,今天的文章順應上期讀者的要求,寫一下如果人到中年,如何避免被職場上的年輕人淘汰。我總結了4點,希望能給各位帶來一些啟示。下面進入正文:
1.不要依賴經驗主義
在職場上,經驗這個東西,有好有壞。好處不多說了,做事情熟能生巧,看一眼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怎麼解決,需要哪些資源,全部一目了然。
但經驗一旦多了,會陷入認知慣性,覺得所有事情都該按熟悉的規律運轉。面對用經驗不能解釋的事情,本能地躲避、否認和打擊。不知不覺,思路就封閉了。慢慢的,新事物越來越多,時代越來越前進,自己越來越落後。
許多人到中年,不思進取的人,都是太依賴經驗。套用電影《刺激1995》(編按:原文為中國譯名《肖申克救贖》)裡的那句著名臺詞:「一開始你抗拒它,後來你熟悉適應它,最後你離不開它。」
經驗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牢籠,全看你怎麼利用它。我身邊一些35歲往上走,一直都做得很不錯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年齡越來越大,可心態越來越年輕。什麼叫心態年輕呢?不是說我心裡覺得自己是小公主、小寶寶就年輕了,而是以年輕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變化。
年輕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來者不拒,來什麼我接什麼。因為沒有過去經驗的羈絆,每一次認知世界的方式都是從零開始,把自己當一張白紙去任世界塗抹。實際上這種心態,加上中年人特有的經驗積累是可以產生奇妙化學反應的。
經驗也許未必能解釋所有的新規律、新現象,但可以提供參考來啟發我們去進一步思考經驗的弊端在哪裡,反推經驗的盲點在哪裡,分析經驗的理論根基是否有問題。
經驗固然可貴,但再寶貴的經驗都請給自己留一分疑心,不要一味相信。說了這麼多,其實最後就是兩個字,謙虛。
2.別拚體力,去拚思路
要一個35、36歲的人,像剛畢業的人那樣天天熬夜加班996(編按: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誰都受不了。但中年人可以做的事情是,想辦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溝通效率,減少無用功,減少加班。
這個靠什麼呢?思路。(編按:思考的條理、線索)我有個印象深刻的經歷,正好說明了思路的重要性。
有一次我們要幫客戶做一個新興市場的調查研究,前期正是因為沒有思路,浪費了非常多的時間。因為是新興市場,大家都沒接觸過,許多過往的規則都不適用了。接下來在制定工作流程的時候每個人都是東一句西一句,後來覆盤的時候才發現,許多本應是第三步第四步去做的事情,全部提到了開頭去做。
後來這個調查前後花了半年時間才搞定,毫不誇張地說,這半年裡有4個月的時間都是浪費掉的。大家每天加班到晚上11、12點不說,週末還得趕到公司來開會討論。要不是團隊都是年輕人熬得住磨練,這專案做到第二個月的時候應該就夭折了。
這段經歷給我最大的教訓就是,做事情如果沒有思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假如一開始我們就想清楚了一二三四的步驟,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以及每個時間點對應的工作交付物,再去慢慢摸索和修正,後面就不會出現這反反覆覆來回折騰的情況。而這,正是年輕人所不具備的能力,也是職場中年人們獨有的優勢所在。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許多人到中年的職場人做事情仍然是沒有思路的。工作10年了,依然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不知道如何規劃步驟,不明白怎樣控制風險,不瞭解投入了精力和資源最後能得到什麼……這些人看上去職位title很高,但實際水準可能還不如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要思路沒思路,要體力也沒體力,那你拿什麼去和年輕人比?
3.不要自私,以德服人
如果說有什麼能力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加強的,我覺得除了思路以外,還有一個是胸懷。我認識一些人到中年,手下帶著一群年輕人的team leader,論學習能力、反應速度、創新想法,可能都比不過下面這幫孩子,但他們就是有一種魅力讓底下人願意死心塌地跟著。
後來我去問秘訣,他們告訴了我一大堆心得,最後總結下來就4個字:以德服人。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虛,但我接下來細講你就明白了。職場上的中年人,大多都開始帶團隊,這帶團隊的風格就有多種多樣。
有的人是「以位服人」。我職位比你高,你在我下面工作就得事事聽我的,一切以我的個人喜好和判斷為准。即使你再有想法,再有建議,過不了我這一關說什麼都沒用。「官大一級壓死人」,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以位服人的問題在於,如果主管的認知跟不上環境趨勢的變化,固執己見,很容易讓整個團隊都喪失創新的活力,最後變成一灘死水。
第二種,是「以利服人」。這種管理風格遵循的是獎懲分明的原則,常見於許多以銷售為導向的公司。比如你今天賣出去一套房子,傭金就有XXXXX元;一個月業績達到多少,季度獎就能增加到多少。總之,一切以數字說話。
這種管理方式的問題在於,把上下級關係變成簡單的利益交換,缺少了人情味。並且一旦所有事情都變成白紙黑字的規則,別有用心的人就會想盡辦法去利用規則的漏洞,走偏門走歪路,最終給團隊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第三種,就是「以德服人」。這樣的主管,以個人品德和魅力來征服下屬,大家願意追隨他是因為信任和仰仗,而不是單純因為利益(注意,我這裡並沒有說不談利益)。
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精神力量。歷史上很多有名的領袖,都是以德服人的典範。他們的管理風格不會像「以位服人」那樣一味地固執,而是兼聽則明;同時也不會像「以利服人」那樣只講利益,不講人情。
他們在有的地方管得非常清楚,但也懂得有的地方是模糊地帶不能管得太清楚。這是一種平衡的技巧,沒有十幾年的功力很難達到。如果你能做到,那麼恭喜你,你不但不會被年輕人淘汰,反而還會被他們視作榜樣,追隨到底。
4.整合口袋裡的資源
和年輕人比,職場中年人的另一大優勢就是社會資源豐富。一個工作了10年以上的人,再怎麼樣都會在行業裡認識一些同行、獵頭、老闆、供應商,以及客戶。我之前說過思路非常重要,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整合資源的能力。這兩個共同構成了職場中年人的核心競爭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做個專案要去找外部的合作方,讓一個年輕人去找可能處處碰壁,人家公司鳥都不鳥;可如果那個合作方是你工作多年的夥伴,你和人家老闆一起喝過酒唱過歌賺過錢,你一個電話就能搞定所有事情。這就是差別。
如果你是一個工作多年的人,我強烈建議你找一張紙,把自己這些年接觸過的未來可能對你的職場發展有助力的人的名字寫下來。
他們來自哪個公司,身居什麼職位,負責什麼領域,擅長哪些事情,擁有哪些資源,甚至分別都是什麼個性,最好全都列在一張表上。然後把自己和他們的關係按照親遠疏近的邏輯進行排序,再結合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去針對性地經營和鞏固這些關係。
比如現在你想從一個夕陽行業轉行到新興產業,那麼你首先就要瞭解這個行業的資訊,有哪些大公司,目前的趨勢是做什麼領域,你過去的經驗有多少能夠平移過來等等。這都需要找到這個行業的內部人士諮詢。比如專門負責這一行招聘的獵頭,身邊認識的在這一行工作的朋友,或者之前跳槽到這個行業裡的前同事前老闆等等。
你能不能找到他們?對方願不願意給你建議?你有沒有辦法讓人家去幫你、甚至推薦你?這都考驗的是你對自己身邊關係資源的經營和整合能力。最怕的就是人到中年,身邊一個認識的有助力的朋友都沒有,辦什麼事都還像年輕時一樣莽撞,那就真的是沒辦法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應該都能有一些啟示吧。寫下這些也是一個自我提醒,畢竟我也快到被年輕人淘汰的年齡了,實在是不想啊。與君共勉=)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張良計(ID:zhang_liangj)」授權轉載,原文:職場中年人,如何避免被年輕人淘汰?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