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一

甲:「我認為你的想法並不實際,不僅會造成成本提升,交期也可能延誤。」

乙:「你覺得該如何避免成本提升,並且能如期交貨?」 

例句二

甲:「不會有人比我給你的組合更優惠了,我誠心建議你接受這個提案。」

乙:「如果搭配這個優惠組合來進行,你覺得可以接受這個提案嗎?」

以上二組例句,甲、乙說法的目的是相同的,你覺得談判對手較能接受哪一種說詞?

既然成功的談判必須以互利雙贏的共識為前提,雙方的對話就應該架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以上的語句是否表現出「平等」與「尊重」?除了注意座位安排,以及謹慎稱呼對方的頭銜之外,最容易讓對方「有感」的就是講話的「語氣」了,而這又跟「OK象限」與「自我狀態」有密切關係。

理解自我狀態跟語氣的關連


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以「OK象限」來解釋「自我狀態」(ego state),而在「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理論中我們了解到,人與人相處時有3種「自我狀態」,分別是「父母」「兒童」「成人」,分別對應在OK象限的不同位置。而每一種自我狀態也會連接到習慣使用的「語氣」,也就是「溝通回應風格」。

右上角的區塊是「我OK、你OK」的「成人型」。成人的自我狀態代表除了自認OK外,也認為對方是OK的。既然我說話有自己的道理,你說話也有你的理由,那麼我尊重你的意見,你也聽聽我的想法,雙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上,討論討論,商量商量,找出一個雙方都OK的方案或結論。本區塊代表的是從平等的立場,追求雙贏的共識。使用的則是「體恤型」與「探索型」二種溝通回應風格。

左上角是「我OK、你不OK」的「父母型」。溝通時身處在此自我狀態的人,總是要對方聽自己的。因為覺得自己OK,但認定對方不OK,或是不認為對方有什麼好的方案,所以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方案;至於對方講什麼 ,他並不是很在意,也沒興趣聽。像「批判型」與「建議型」這二種溝通回應風格,都是屬於單方面要求對方依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去做,所以都屬於「父母型」。

當然,有道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在「父母型」的對角區域是「我不OK、你OK」的「兒童型」。對於對方所說的,要麼是順從,要麼就逃避,倒也跟希望強勢主導的「父母型」滿搭配的!如果我們只想著要對方依從自己的想法或方案,並不願意傾聽甚至採用對方的方案時,意味著你想要將對方壓抑成「兒童」的自我狀態。問題是在談判協商的時候,對方會願意當「兒童」,一味地迎合你的想法嗎?又或是避而不談,也讓溝通難以繼續?

最後,左下角「你不OK、我也不OK」的象限,代表我認為你說得不對,但是我也沒什麼對的想法,反正全世界沒有人是對的!遇到這種「病態」的情況,還談得下去嗎?正常的人際溝通交流,不外乎是雙方以「父母」「成人」「兒童」三種自我狀態交互切換對應,只要任何一方出現「病態」的行為或講法,這回的溝通就面臨中斷。但有時對方出現「病態」的反應,有可能是不久前才遇到了非常不如意的事,導致無法理性、平和地談下去,所以我們通常會先在此打住,換個時間再談,或許下次會有機會能夠心平氣和地談出好結果。

多用「成人型」的「體恤」與「探索」表達

為了讓談判、協商能夠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下進行,我們應該盡量使用「成人型」的「體恤」與「探索」,而避免使用讓對方不舒服的「批判」與「建議」這二種「父母型」的溝通回應風格。語氣使用不當,可能會讓雙方之間產生誤解,甚至造成談判破裂。所以如何使用恰當的語氣非常重要。以下就針對4種溝通回應風格的說詞與特性進行說明。

一、「批判型」回應

「批判型」回應(critical response)所表達出的判斷或評估,常令人有一種在奚落自己的感覺。不論你表達的是贊成或反對,這種回應方式通常來自於自己本身喜歡批判他人的天性。這種作風時常表現出質疑他人所說的話和對事情的看法。即使人們說他們想要得到意見與回饋,但是無論你是否出自好意,大多數的人仍然對批評無法釋懷。

由於「批判型」的回應常被認為是一種威脅,很容易讓對方覺得被排斥和被歸類,而造成情緒化的程度升高,因此不願再做任何相對的回應。當我們變得愛批評時,可能就會掉入負面心態的陷阱中,它使我們漸漸變得不客觀,並且容易驟下錯誤或未成熟的結論。

本文一開始的「我認為你的想法並不實際,不僅會造成成本提升,交期也可能延誤」就是典型的「批判」。

「批判型」回應常見的句型如下:

  • 你總是(常常、每次)都~~
  • 你一定又~~
  • 我認為~~
  • 我覺得~~

有許多因素會導致我們做出「批判型」的回應,其中之一是時間的壓力和優先順序的衝突(例如:我們有其他事情要做,而沒時間聽別人談他的問題)。另一個是彼此的價值觀和想法不同,因而使我們產生偏見。還有一個就是當我們想要和他人分享本身的經驗和需求時,往往會不經意地採用了讓他人認為是批評或評斷的方式。

「批判型」的回應會產生3個不良的後果,會令對方:

  1. 覺得被拒絕或被壓抑
  2. 退縮或封閉自己
  3. 沒有機會將很想表達的情緒或感受再發洩出來

其實我們會不時地表現出「批判型」的回應。但是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發生,以及如何去克服因此而產生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二、「建議型」回應

「建議型」回應(advising response)就是告訴對方什麼該做或不該做。當對方說話時,如果我們忙於思索解決的方法,就無法完全聽到他們所說的話。

像是本文開始的例句二的甲說:「不會有人比我給你的組合更優惠了,我誠心建議你接受這個提案。」就是在談判中常聽到的「建議型」語句。

有個被許多人奉為真理的迷思:當有人帶著問題來找你時,你就應該幫他解決,或至少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甚至當人們向你訴說他們已經完成的事(不論成功與否),我們仍感到有義務告訴他們下一步該做什麼。

在給他人建議時,我們剝奪了他們徹底講完一個問題或自己想出答案的機會。這種溝通模式可能會形成某種依賴的關係。我們能夠給人最好的幫助就是讓他們能夠自己想出解決方法。當人們自己能夠計畫及組織,而不需讓別人告知怎麼做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有自信,舉止也會更加獨立。

有時候我們提出意見是出於真心想幫助別人,不過有時我們的建議是因為本身對地位、威望、權力等的需求,但不論我們的動機如何,建議往往使對方喪失了個人和專業成長的機會。提供建議本來是可以的,但是對於他人必須自己解決的事,我們的意見反而妨礙了他們的思考。

在談判協商之中,「批判」和「建議」這種「父母型」的語氣往往帶給對方壓力,問題是如果對方不覺得他必須聽你的,這樣的語氣往往會造成對方反感,提高了衝突的風險,導致談判充滿變數。

三、「體恤型」回應

「體恤型」回應(empathic response)是一種不帶評斷意味的回應方式,它能掌握對方所表達的主要想法和感受。這種溝通模式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同理心」,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的想法,並且表現出正面肯定的態度,努力保持開放的心胸且不陷入批判,用心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諧、信任和了解。

如果我們能克制想辯駁的念頭就能常保客觀的態度。由於對他人的需求能夠給予關心和注意,並且顯出興趣,「體恤型」的回應方式常能鼓舞他人,也可鼓勵對方詳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只要我們保持不批評與不評斷,他人也會願意開放自己。「體恤型」的傾聽者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對方的感受。這會讓人們放開自己,也因為不會害怕被評斷而可以舒坦地展開談話。

「體恤型」回應常見句型:

  • 我能夠理解/體會/想像你現在的~~心情(感受)
  • 換做是我,我也會跟你有同樣的~~心情(感受)

雖然「體恤型」回應者會避免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但是他們仍然願意與他人分享各種資訊。可是採取「體恤型」的回應並不代表就同意對方所說的一切。雖然你會體恤他人現在和將來的感受,但並不表示你贊同對方將採取的行動。

當你想要讓對方宣洩情緒和感受時,「體恤型」的回應方式是最適當的,這種回應方式最能讓人說出想說的話,並且可以蒐集到未經扭曲的資訊。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體恤型」的語句大概是最不熟悉,也是使用起來最不自然的回應方式。

四、「探索型」回應

「探索型」的回應(searching response)方式就是提問,目的在獲得更多的資訊。有時候我們需要更多的事實和感覺來了解對方;有時候更多的資訊會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癥結;有時候我們想要幫助對方宣洩情緒,這些都是運用「探索型」回應的理由。

「探索型」回應常見句型:

  • 為什麼~~
  • 如何~~
  • 你認為~~
  • 你覺得~~

但是在某些時候使用「探索型」回應是不適當的。問太多問題時會讓人覺得像在接受偵訊,引起被「嚴加拷問」或「酷刑逼供」的感覺。有時我們問問題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而不是出自於關心,這麼做可能會干擾到他們的思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忙於思索下一個問題,而沒有仔細聆聽對方的答覆。

運用「探索型」回應的時機很重要。舉例來說,當對方情緒激動時,用斷斷續續的句子描述,一件心愛的東西剛才被人偷走的遭遇時,即使我們有一大串問題要問,最好也能先用「體恤型」的話語讓氣氛緩和,如:「看來你的損失真是不小」「丟掉了傳家之寶,你一定難過極了」等,來協助他們恢復平靜。當你覺得他們又能邏輯地思考分析時,便可運用「探索型」的方式來溝通。

就算是對方真的不OK,在這個議題上並不專業,正處於「兒童」的自我狀態,我們該如何用「成人型」的「探索」來取代「父母型」的「批判」或「建議」呢?相信你一定聽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如果這藥很苦、很噁心,往往做藥的人都會包上糖衣或包成膠囊,先讓你吃下去,這藥才能發揮作用。同樣地,如果對方聽不進去你的忠言,說再多也僅是浪費時間而已!所以也需要包裝,當然將容易造成衝突的「父母型」,包裝成讓對方容易聽得進去的「成人型」,也就是在本文一開始,例句一、二所講的語句。

若是將批判包裝成探索,可以這樣提問:「你覺得該如何避免成本提升,並且能如期交貨?」「你知道這樣做會帶來什麼~~影響嗎?」

假使將探索包裝成建議,可以這樣發問: 「如果搭配這個優惠組合來進行,你覺得可以接受這個提案嗎?」 「如果我們先~~,再~~,然後~~,你覺得可行嗎?」

後面還可以再加上:「既然可以,就按照你的意思辦吧!」不僅將面子做給對方,也讓對方做出承諾。萬一對方說「不行」呢?那就換句話說地問他:「那你一定有更好的辦法,說來聽聽?」萬一對方又說「我怎麼會有辦法」呢?這時候「病態」出現了,表示目前不適合再談下去,換個時間另外再談吧!

總之,我們可以運用「探索型」的提問方式獲得更多的資訊,又不干擾對方思路或影響對方回答,這樣一來可以讓對方覺得被尊重,願意講出真正的想法,使這次的談判溝通得以在平等、尊重的氣氛下進行,達成共識。 

書籍簡介


談判是無限賽局:上千企業指定名師教你創造長久利益的123法則

作者: 李思恩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1/07/01

作者簡介

李思恩

最具實務經驗的談判教練&知名企業發展顧問

美國杜蘭大學企管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兩岸知名企業培訓專家、資深管理顧問、企業高階談判教練,教學遍及海峽兩岸超過1000家企業。現任InterAsia英特亞科技公司總經理、上海引帆管理諮詢公司總顧問。

擁有豐富且多元的企業工作經驗,從基層做起,歷任課長、經理、事業部長、副總經理、總經理等職;也曾擔任三商美邦、仁寶集團、王品集團、台灣大哥大、永豐金控、佳格企業、明基集團、順豐速運、遠傳電信、聯華電子、上海汽車集團、中國招商銀行、中國國際航空、中國移動通信、中國醫藥集團、阿里巴巴、國泰君安證券、聯想電腦等千餘家著名企業的諮詢顧問及培訓講師。

他在企業的顧問輔導經驗豐富,專長於管理績效改善、經營決策分析與人才發展體系建立等。並且深諳職場上各部門與不同層級人員的談判手法,擅長將談判理論與實務具體結合。言語幽默風趣、文字條理嚴謹,獲得學員與讀者的廣泛好評。

兩岸超過1000家企業的指定談判教練:

◆英特亞科技公司總經理
◆中國教育電視台國視講堂專家講師
◆美商上海精群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松誼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
◆中租企業教育訓練中心經理
◆新東陽公司酒類事業部長
◆美國Marketplace決策模擬系統認證講師
◆美國MAP管理能力評鑑發展系統認證講師


責任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