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軟體Midjourney、聊天機器人ChatGPT相繼問世,使原本坐擁最多相關論文的AI權威Google都坐不住了,趕忙動起來搬出壓箱寶。

AI浪潮瞬間席捲全球,「人到底會不會被AI取代?」這個亙古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相關言論擁護者,甚至包含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他指出,「人工智慧,是未來文明要面對的最大風險之一。」

這並非危言聳聽,AI工具出現,會使你我所處的職場競爭更升溫,未來,將有更多跨領域競爭者搶食你的餅。不會畫畫、憑藉好點子跟AI輔助的設計師打敗科班出身的專家;不懂樂理的AI作曲家打敗專業編曲。

及格的定義將被改寫,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程九如甚至認為,社會可能出現找不到事情做的「無用階層」。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蔡明順直言,就算不去學習,也應該理解技術會帶來的衝擊。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目前已將數種生成式AI工具導入課程內容,圖為學員正在課堂上分享導入相關工具後的實作案例。(來源: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提供)

那究竟,做為個人,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波AI巨浪?

技巧不再是競爭力關鍵
未來人得懂「藝」與跟AI對話能力

「AI很厲害,但,人為什麼要去跟推土機比力氣呢?」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指出,面對AI要有的心態,應該是先試著理解,並思考如何駕馭它。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認為,生成式AI問世後,技巧不再是競爭力,「技」練得再好,也難以脫穎而出,未來人才的決勝點,將不只是「技」,而應該達到「藝」。

他舉例,創作藝術時,創作者必須深刻理解創作理念、溝通對象、敘事視角等抽象概念,這些都是目前AI仍無法做到的層次,例如今天要做資訊圖表,因為牽涉的讀者受眾不同,給《經濟學人》或《國語日報》的圖表形式與呈現方式會有所不同,這就是需要人做主觀判斷之處。

而如何做最好的選擇,就關乎人類的想像力。

蔡明順表示,目前AI已經足以做為助理,解決可以有相對精準答案的問題。但,有太多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甚至答案是未知。此時,仍須借助人的想像力,去判斷要解決什麼問題、該往哪下手,才能完成任務。

「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要背很多東西,但要很有創意,這邏輯是不對的。」溫怡玲認為,AI浪潮襲來,這意味著整個教育現場、人才培育的設計都需要重新思考。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則說,將來,孩子從小就要有「跟AI對話的能力。」

前Google大腦創始人、Landing AI創辦人兼執行長吳恩達甚至告訴商周,未來每個人都應該學寫程式,藉此建立個人專屬的客製化AI來解決問題。

但除了理解科技,未來,你如何真的讓自己像個「人」而不是機器,也就是能思辨、有美學、有靈魂,將比過往都更重要。

與AI共存比競爭重要
學馬斯克思考法:從事物本質思考

李怡志直言,過去基礎教育的美術課,教學重點大多強調「如何畫得像」,而非教授藝術的賞析與表達能力。

但,Midjourney問世後,未來更重要的是,使用者如何具備判斷作品好壞、選用質地、光線差異的眼光,這,就來自對藝術的理解與掌握。他以自己為例,未來便會多帶兒子接觸藝術品,並培養他多表達自己的觀賞感受。

對大眾來說,此時可做的,則是思考,如何將AI當作助手,提升自己工作或生活上的效率。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陳思傑認為,這其中的關鍵思維,在於理解事情的本質。例如,以文字編輯為例,當AI可以自動校正錯字時,的確取代了部分工作內容,但,編輯這職位最重要的價值,是做為把關者,判斷內容是否是讀者需要、且最有共鳴的。

此時該做的,是拆解工作流程中,是否有可以導入AI,加快效率之處,接著,花更多時間在選題或深度挖掘內容。

如何理解事情本質?不妨學習馬斯克,用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看問題。

第一原理講的是,跳脫既有框架、重新回到事物本質思考。強調人們得不斷往下檢視習以為常的事物,拆解問題,直到把事實拆解到已是最基本的自然定律、無法被違反,再由此出發,發展解決方案。

不論最終世界如何被AI浪潮改變,可以確定的是,若選擇不改變,將永遠無法獲得紅利。與其無視,不如站上衝浪板,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