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一直是台灣產業界呼籲台灣政府盡快解決的問題,負責全世界大多數晶片代工的台灣半導體產業也對水資源時刻保持警覺。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短期內缺水對晶片供應影響不大,但長期缺水可能限制台灣晶圓廠擴廠。

當歐美各大車廠深受晶片短缺困擾、各國紛紛致函台灣政府,希望台灣能供應更多晶片之時,台灣晶圓廠卻面臨台灣內部潛在的旱災威脅,連台灣工業用水大戶、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台積電都啟動了因應方案。台灣《自由時報》指出,台積電部份廠區上週啟動以水車載水的措施。

台灣水情嚴峻 各大工廠啟動節水

2020年是台灣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通過的一年,許多地區降雨為近年最低。台灣政府考量未來降雨可能持續偏少,決議自上週四(2月25日)起,台灣新竹、苗栗、台中地區的工業用水節水目標由今年一月節水7%提升至11%;嘉義、台南地區的工業用戶則要節水7%。

「今年真的是嚴峻,所以他們(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措施是農業部分會停灌,(灌溉)渠道的那塊它會先停下來,到時候供應給民生跟產業用水這一塊,就可以撐更久。」台灣中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施文芳接受德國之聲電訪時說,目前工業用水節水11%對工廠生產還不會造成影響,但所有廠區都有預警措施,包括台積電在內等大廠都開始尋找替代的補充水源,為未來擴大節水的嚴峻時刻做準備。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3月2日上午數據,供應台灣三大科學園區的許多水庫目前處於低蓄水量。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的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僅24.9%與13%;供應中部科學園區的鯉魚潭水庫、德基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分別為15.8%與12.5%;而供應南部科學園區的曾文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僅剩15.1%。

在晶片製造的過程當中,包括清洗化學物這樣的步驟都需要大量用水。台積電2019年度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指出,台積電在台灣新竹、中部與南部科學園區三大園區內的廠區每日需要約15.6萬噸水,約佔供應園區的主要水庫每日供水量的5%。

2015年至2019年間,台積電台灣廠區的自來水用水量逐年提升,但該公司基於內部的氣候風險調適準則,早已執行節水、使用再生水、建立缺水時期緊急因應等措施(比如:備妥水車)。

長期關注土地議題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吳其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台灣的工業並不需要太擔憂短期缺水衝擊,但台灣政府得做好長期規劃,包括做好整體系統的調度、推出階梯式水價的計價策略等才是長遠之道。

缺水可能成為台灣擴廠限制 專家:晶圓製造該分散風險

「至少(台積電)歷史上沒有(因為缺水導致產能出問題)這樣的例子。」一位台灣晶圓製造業內資深人士對德國之聲說,台灣政府對科學園區的支持很到位,若真的到了台積電缺水用的地步,「台積電真的吃不好,那其他人真的餓死了。」

不過他也說,長期來看,假若該公司想在台灣蓋更多晶圓廠,經過評估之後發現水不夠,確實可能成為該公司未來在台灣擴廠的限制。

「台灣降雨量是多的,只是以地理條件來講,我們不能一直擴大更多的水庫,」施文芳說,為了確保水資源長期供應,除了節水技術之外,水利署也推動區域水源的開發,包括開發人工湖、伏流水,以引進新的水源。

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前資深研究員、國際趨勢觀察家科納(Parag Khanna)接受德國之聲電訪時指出,世界對於海水淡化「投資不足(underinvest)」、水資源消耗成長又很多,所以水資源危機依然存在。

過去3年,南非、印度和巴西面臨同樣的旱災問題,也造成突發性的經濟傷害。他說,台灣不同於這些國家的地方在,作為一個海洋環繞、腹地不大的富裕島國,台灣絕對有足夠的資源負擔像是海水淡化這樣的建設,而且能花費相較短的時間。

不過他也說,正因為台灣內部水資源、地緣政治因素有所侷限,才讓台灣的經濟地理(economic geography)供應鏈得以向外擴張成長。

「地震、缺水、與中國的地緣政治關係,這三者是世界應該要讓半導體供應鏈分散出台灣的原因。這不是在反台灣,而是為了全世界的利益。」科納強調,早在缺水發生之前,台積電在去年就已經宣布要到美國設廠,歐洲各國近期也希望加強自己國內的半導體製造,分散晶圓製造產地已成為未來幾年不可避免的趨勢。

「不論台積電在哪裡設廠,該地都可以成為台灣經濟地理的一部份。」科納舉例,就像富士康(Foxconn)在美國、亞洲多處都有工廠,對富士康來說,它的經濟地理位置就不僅限於台灣。「像台灣和新加坡這樣的島國,基本上都必須用不同方式思考地理位置。」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長期缺水可能成為台灣晶圓廠擴廠限制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