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在乎別人感受,也容易被別人心情影響的人。這幾年,在管理公司、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持續內省,發現自己用了不太正確的方式來面對這些情緒。

一言以蔽之,我的心得就是:沒有人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情緒永遠是自己的功課,不是別人的

身為主管,你只要確認決策能替團隊創造最大利益、是出於理性而非私心,你就不需要為同仁衍生的情緒負責。但這不代表你不需要處理同仁的情緒,處理同仁情緒是管理的一環,你要記得:他們產生負面情緒,不是你的錯。

身為一個工作者,無論是主管或部屬,你的情緒都不是別人該負責的,不要試圖把你的情緒轉嫁給工作環境和同仁。有不合理之處可以反應、反應不成可以離職,沒有全天下一定要繞著你轉的道理。

當對方很生氣時,你更該冷靜

我們偶爾會遇到思路比較特殊的客戶,因為對我們有誤解而產生情緒性的抱怨,當同仁反應此種狀況的時候,往往會說「客戶真的很生氣」,這時我會提醒同仁:

「有情緒的人不見得是對的。」

這句話很重要,能夠讓你的情緒快速穩下來。人在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的時候,很常會陷入「戰或逃」反應:

戰:你是在大聲什麼啦!奇怪欸!

逃:對不起對不起,是我的錯⋯⋯

「戰或逃」是狩獵時代刻在人類基因裡的反射機制,但是在「比較講道理」的現代社會作用有限,甚至會有反效果,讓你做出不合適的回應。

所以,在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時,第一時間要想辦法冷靜下來,不要被對方的情緒牽著走,也就是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但是講細一點,應該是「先處理自己的心情、再處理對方的心情,最後才來處理事情」。以上述的例子來說,步驟就是:

1.先讓自己穩定下來。
2.試圖安撫對方情緒。
3.等對方冷靜下來再釐清誤會(記得給對方台階下,避免對方見笑轉生氣)。

某些情況下,安撫情緒是你的工作之一

你可能會覺得有點矛盾:如果對方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為什麼要安撫他呢?因為在某些情況下,讓對方冷靜下來,才能展開後續的對話或進度;而推動工作進行,確實是你的工作。

身為一個工作者,你或許沒辦法完全隱藏你的情緒,但你至少要避免說出「我現在很生氣」、「我現在很難過」等語句。沒有人應該「惜惜」你,你是去工作、不是去給人照顧的。如果同事、主管願意安撫你,那也是他多做,而不是他應該要做的。

犯錯時,要為造成的傷害負責,而非為情緒負責

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對方的情緒,是來自於你造成的傷害呢?」在這種情況下,你該為你造成的傷害負責,而非為對方的情緒負責。

請你依據實際造成的傷害程度,進行補救、道歉,而不是因為對方有多少情緒,而決定該如何補救及道歉。畢竟傷害通常比較客觀,而情緒卻相當主觀。

我們舉個例子吧:

A先生脾氣好、B先生脾氣差,某一天,你不小心對兩個人犯了同樣的錯,假設這個錯誤的程度是1分,A先生對這個過錯產生1分的情緒、B先生卻有2分。

那麼問題來了,請問你應該對比較難過的B先生多賠禮、多補償一些嗎?如果是這樣,會不會對A先生不公平呢?

如果你應該為對方的情緒負責、而不為造成的傷害負責,就會變成一樣程度的過錯,卻需要對兩個人負不同程度的責任。會吵的有糖吃,不生氣的沒糖吃,這不是很奇怪嗎?

所以,即便是你的過錯,你只需要為你的過錯的程度負責,1分就是1分,並不會因為對方比較生氣就變成2分。

舉個更具體的例子,你撞到別人的車,該賠多少就賠多少,總不會因為別人比較生氣就賠比較多吧?

Point

1.除了你自己,沒有人需要為你的情緒負責。
2.有情緒的人不見得是對的,不要被他牽著走。
3.先處理自己的心情、再處理對方的心情,最後才處理事情。
4.為什麼有時候要處理客戶、部屬的心情?因為那是你的工作之一。
5.如果犯錯者是你,請依據造成的傷害進行補救、而非對方的情緒。

*本文獲「束凱文 Kevin」授權轉載,原文

作者簡介

束凱文 Kevin

一位軟體工程師出身、在教育圈耕耘的創業者/經理人,曾帶領新創團隊從0到1、成為領域佼佼者。過程中累積了商業和管理經驗,並善用資訊優化商業模式、提升營運效率。期望永遠保持坦誠、謙遜與好奇,做一生的學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