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邁入下半年,每個企業內部都在檢討上半年的營收表現、經營績效,制定下半年的計劃與策略。

不管是做新的生意模式、既有生意的轉型,或是安排資源與討論預算,往往都容易陷入幾個迷思,把戰略做成一個「看似有努力、卻註定失敗」的計劃,就算公司全員按照計劃執行,也無法贏得勝利。

為什麼會這樣?這些看似符合邏輯,卻容易掉入的思維陷阱,我過去都曾踩過,以下羅列幾個學習筆記,跟大家分享。期望未來會越來越好。

一個「好策略」,需要哪些條件?

1.可行性

策略的執行難度如何?是否具備可行性?所謂「可執行」,是一般人就能執行?還是必須極端優秀的人才能實現?

好的策略,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不能依靠某個極端優秀的人才能做到,要讓一般人都能做到。

2.有規模

可以做出流量、產品業績的事太多了,但它們都能做出規模嗎?不一定。

舉例來說,從歷史經驗來看,做某個策略可以增加流量,但增加的流量大約是目標數字的1% 。換句話說,要有100人下去做,才能達標。這樣的策略就不具備規模。或是説,做這個產品可以有1%業績貢獻,但需要100人做才能達標,那也不具備足夠規模。

所謂規模,是資源與目標換算的邏輯性,不是一個固定數字。如果一群人努力不懈地做,卻無法達標,那就要想想:是不是在做策略時,就已經擬定了一個無法達標的方向。

3.成長性

做這件事,未來有成長性嗎?還是短暫機會財?

業績成長是一條往上發展的斜坡。如果全部投入一個可行戰略,卻不具備未來成長空間,那來年會越來越辛苦,等同挖洞給自己跳。

4.考慮競爭

埋首於自己的策略執行時,也要考量競爭關係。

有時候,數字前進了,但卻輸了市場。這就是沒有考慮到競爭關係,擬定了太偏的戰略,反而將主要市場拱手讓人。

5.可持續性

這個策略創造出來的成果,能讓我們持續一段時間嗎?

如果成果出來,仍要面臨競爭激烈的你爭我奪,無法創造護城河,易守難攻。這樣要一邊往前、做出規模,還要一邊回頭守住,會很辛苦。

以上5個提醒,是我寫給自己,也給身邊一直前進、努力想變更好的工作者參考。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