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點子不稀奇,有執行力才是關鍵。」這句話你同意嗎?回到企業管理,如果我把這句話調整一下,改成:「有目標不稀奇,有執行力才是關鍵」。你也同意嗎?

如果你對這2個問題都投贊成票,我們再來討論:

「在進行規劃時,要不要把執行的想法也寫進去」
「更進一步的,究竟執行力的關鍵是什麼?」

做規劃的目標管理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 在進行規劃時,要不要把執行的想法也寫進去?」我的答案是當然需要。

只要你進到職場,就會被要求寫計畫書。不論是年度計畫書、預算案、公關企劃、員工旅遊計畫。這些都牽扯到規劃力(Planning)。規劃力最重要的,就是「目標管理」: 先設定最後的具體目標,然後往前推,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以終為始。

假設你打算出國旅行,第一步你會先做什麼?就是先確定目標:家庭旅遊或自助旅行。當有了目標,就能「以終為始」,更容易進行後續的計畫。

說到這,不得不提到最資深的目標管理工具——PDCA。

早在1931年,美國管理學者席哈特(Walter A. Shewhart)根據《新工具論》發展出一套嚴格控管流程的管制圖,成為PDCA的前身。根據席哈特的說法,「假說-實踐-進步」3步驟嚴格控管,就能保證品質。

舉例來說,「假設」你認為員工需要高度監控,才會有工作品質。你的「實踐」就是進行嚴格的過程監督,要求員工提交清楚的工作報告。如果你發現員工因此缺少熱情,你就得調整現有做法,好讓你不斷「進步」。

PDCA這種管控流程、保證結果的概念,後來在戴明博士(William Deming)收到美國政府委託下,將其修正3大流程。再帶到日本,促成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快速復甦,甚至推動日本的黃金十年,讓PDCA概念被發揚光大。

1970年代後,金融業及服務業崛起,經理人因為找不到管理工具,因此選擇了PDCA。但服務及知識產業,很難像工廠作業一樣完全量化,完全管控過程,因此,經業者不斷修正,再提出「願景」(Vision)、「策略」(Strategy),豐富原有的PDCA工具,慢慢形成OGSM的前身。

執行力的關鍵在於策略

最早使用OGSM的企業是海尼根,最有名的則是寶僑(P&G),兩家公司都特別指出「OGSM的策略對話,以及執行能力的重要性」。

這是因為「策略」補足了PDCA單純分配目標的做法(把大目標往下分,分成各單位更小的目標),也更加強化「策略思考」。重點在於,當你在規劃的時候,也把「執行的方法」一起考慮進來,這讓你更容易推測目標是否可以達成。

以減重為例:假設我的目標是在2個月內,減少5公斤。我可以選擇跑步、168飲食法、醫美等方法。如果我選擇跑步作為瘦身策略,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選擇跑步?」我的答案是,因為之前我曾透過跑步瘦下來過,而且我有運動習慣,因此跑步比較可行。

因此,「策略」就是選擇一條達標的路。這條路和過去的成功經驗有關,縱然沒有完全把握,也能幫你評估能否達標。回到減重的舉例,我的減重目標只有一個,但策略選擇卻有千百種。 你會發現達標的關鍵在於「策略的選擇」。

策略,是一種為了達成目標的作戰思維。在有限的資源中,找到對的組合方式,設定出優先順序,讓這家公司、這位工作者達成目標。

因此,在OGSM工具中,需要不斷討論、思考的就是策略。就像我輔導企業時,都會特別詢問團隊: 這個策略的執行方法是什麼?特別價值在哪裡?需要哪些資源,都通盤考量過了嗎?

記住:「策略,通常是執行力最有力的表現。」只要策略對了,距離達成目標都不會太遠。

在思考策略的過程中,身為主管的人,請和團隊討論。你跟團隊會發現,只要一開始把策略想清楚,再透過不斷對焦、對話、學習修正,才能累積經驗、成就令人驚喜的纍纍果實。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