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位員工都主動積極的參與工作,我相信這是很多管理者夢寐以求的管理目標,因此不斷尋求更好的激勵方式,讓團隊達到這種狀態。

但很多管理者在領導團隊時,會陷入一個誤區:認為激勵員工最好的方式就是升職加薪。事實上,物質激勵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想要讓員工全心投入工作中,幫員工找到自我價值更重要。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書籍《寶貴的人生建議》中,其中一條特別觸動我:「工作是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為了利益。」這個深刻的道理,啟發了我在管理上的核心信念。

我一直認為,好的管理有一個標準,就是「讓員工為自己工作,而非單純為公司打工」。

在物質豐富的年代,需要激發員工的生命力和創造性。員工需要的,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還有精神上的富足。

為了實現「員工的自我價值認可」這一目標,我認為管理者有兩個關鍵的調整是必要的。

首先,管理者應該少分析公司的得失,並多加關注員工的個人成長和發展。這種以員工為中心的管理方法,更能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促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斷進步。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帶領團隊時,我會非常明確的告訴他們,我並不期待他們會在公司待一輩子。但,我的任務是在共事的這段時間,必須一起做出有價值的事、必須比入職時更優秀,任何人離開時,是因為做出了成績,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

如果只是一味的綁住員工,要求他們無私付出,害怕他們離職,我覺得不符合人性,也無法長期維持。倒不如幫助員工成長,並努力讓公司有更大的晉升空間,以符合更優秀的他們。

下屬工作delay,你怎麼溝通?

舉個例子,我們有一位行銷策劃同事表示希望拓展自己的能力,嘗試參與影片的編導和文案工作。我非常支持她,公司配合她拍攝了大量素材。然而,當影片即將發布時,她卻一再拖延交付,這時我可以從2個不同角度來與她溝通:

1.從公司角度

「你這樣破壞了公司的規則,影響了團隊的進度,浪費了大家的時間。」

如果我跟她分析對公司的得失,可能當下有些效果,但3天後,她還是會繼續拖延,甚至可能還感到自己吃力不討好。

2.從員工角度

「你沒有按時交付,對公司來說,只是損失幾部片的事情,但是對你的職業發展來說,它卻是一個從行銷策劃跨足到自媒體的轉折點。」

我去跟她分析對她個人的得失,從職涯方向來提醒,將選擇權交還給她。

如果你是這位員工,你覺得哪個溝通角度更能夠激發你的思考,引發你的工作自主性呢?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第二種。

因此,我們無法透過公司的得失去倒逼員工的成長,而是透過幫助員工釐清、實現個人目標,反過來影響公司正向成長。

其次,管理者應該少對員工灌輸目標,而是多多肯定他們的付出和成就。我們不需要每天不斷的激勵員工,告訴他們要做到什麼程度。管理者應經常關注、讚揚他們在工作中的表現,這不僅能加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還能讓他們相信,他們是在為自己而工作。

舉個例子,我曾在會議上看到一位員工打瞌睡,有位主管當場質問他為什麼開會還打瞌睡,這種做法不僅讓該員工尷尬,也破壞了會議的氛圍。然而,該主管突然話鋒一轉,接著用關心的口氣問道:「是不是昨天晚上加班太晚了?」這種關注員工個人狀況的做法更有效,也能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信任關係。

好的管理就是用員工樂於接受的方式實現企業的目標

除了調整溝通的方式,還有更多方法能幫助管理者建立積極的工作環境,例如:

  1. 建立正向的工作文化: 創造支持、鼓勵、尊重個人努力和貢獻的工作文化,這需要公平的獎勵制度、開放的溝通管道,以及支持員工在工作中提出新想法和解決方案的風氣。

  2. 提供持續學習和發展機會: 讓員工透過持續學習,提高技能和專業知識,進而提升投入工作的程度,以及工作品質。企業可以善用培訓課程、工作坊、專業認證等方式,提供員工進修的機會。

  3. 鼓勵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 賦予員工足夠的自主權和責任,讓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激勵。這需要你設定清晰的目標,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並給予他們達成目標的自由空間。

  4. 建立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 強調團隊合作和互助,能促進員工之間的溝通、信任和共享。創造一個開放、支持和尊重的團隊文化,能激勵員工彼此學習、共同成長。

  5. 定期提供回饋和指導: 這對於員工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不僅能幫助員工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需改進之處,還能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支持。

  6. 創造有意義的工作內容: 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對於企業及社會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與企業價值觀和使命相關的工作內容,能激發出員工的動力和使命感。

要讓員工更積極投入工作,並為自己奮鬥,管理者需要建立一個支持、鼓勵和尊重個人努力和貢獻的工作環境。

管理者必須記住:當你讓員工相信他們是在為自己工作時,他們將會更投入、更有動力的追求共同的目標,這對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也會為員工的個人職涯帶來長遠的幫助。

*本文獲「Livia Yang」授權轉載,原文:【菜鳥主管成長日記】如何讓員工為他自己工作,而不是給公司打工?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