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在哪裡?

在於能不能追求完美,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這是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從普通走向優秀。

高手和頂尖高手的差距在哪裡?

在於能不能接受世界上有許多「不完美」的事實,並與這些「不完美」合作

這是對自己與他人的和解,從優秀走向極致。

接受60分的人

前段時間,我和領教工坊的私董會小組,聽前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資源長、合夥人鄧康明老師分享。

他說的一句話,讓我非常觸動:要懂得和只有60分的人合作

什麼意思?

我之前在微軟工作了近14年。我的同事們,都是極度聰明的人。我們有相似的知識結構,相同的背景經歷,能很好理解對方所說的話。毫不費力,一點就透。但是,當我離開微軟自己創業後,情況變了,有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我都無法適應。

因為我的員工,都不再是身邊那些90分的人。儘管他們也有很強的能力,但是,並不完美。

有的時候,你甚至想把報告撕碎,甩在他們的臉上,然後破口大罵,「重寫!」

遇到這種情況,你怎麼辦?

不完美,是一種客觀事實。能不能接受身邊其他人的「不完美」,是一種修煉,更是一種格局。

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和這些只有60分的人合作,並幫助他們提高。

當你的員工不如你的時候,怎麼幫助?

和他們說,「放著我來」嗎?

不。你要說「這事你做」。然後,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把事情搞砸。

我在微軟工作時,曾經有一任老闆,人稱「老華」。

有一次,我寫了一份很重要的報告要寄給美國,先發給老華。老華看完之後回信,提了很多意見。但就是隻字不改。

於是,我只能根據意見,改了大半天,重新把報告再發回去。然後沒過多久,他的回信又來了。還是提了很多意見。但就是隻字不改。於是,我只能繼續咬著牙。

就這樣,來來回回。為了一份報告,我們兩個留在辦公室加班,一直修改。我們就這樣一直改,一直改,一直改到了第二天早上7點。

也許,有人覺得這個老華有病,但我卻充滿感激。

他明明可以自己改完,然後回家。可是他卻花了整整一夜,眼睜睜地看著我把事情搞砸。

我每一次搞砸之後,他提的意見、付出的時間,都是對我的投資。

所以,當你的員工只有60分的時候,要怎麼辦?

管理,是讓別人做事的藝術。不要說「放著我來」,這是奪權,也是分責。要說「這事你做」,然後幫助他們成長和提高。

因此,我現在也花更多時間,陪我的員工開會,吃飯,做 1 on 1 的對談。他們有些只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有些已經工作幾年但始終沒有經過太好的職業化訓練,但我都願意陪他們成長。

幫助他們從60分、到70分,到90分。

學會接受60分的人,並與他們合作,還能幫助他們提高,是一名管理者的基礎能力。

接受60分的事

作為一名商業顧問,我經常和很多創業者聊天。

有一次,一名創業者和我說,他正在做一個產品,特別好,一定會大受歡迎。

我很有興趣地問:哦?那能不能給我看一下?

結果他說:對不起。不行。我正在憋一個大招(編按:表面上平靜無事,實際上在暗中使勁、等待時機)。等產品正式上線了,再給你看。你一定會喜歡的!

聽他這麼說完,我先是為他祝福,然後心裡一涼,默默為他捏了把汗。為什麼?

因為現在技術更迭的速度太迅速,創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太高,用戶需求的變化也太快,留給創業者的時間窗口,越來越短。

在普遍看不太清路的時候,創業就沒辦法直接降落到競爭的終點,而是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小步快跑到終點。

是的。這就是創業,尤其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基本方法論: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不是一次性做一個完美的產品,而是先做一個「最小可行性產品」。不用一次性做到90分、100分,有60分也許就可以了,然後立刻投放到市場上接受回饋,迅速調整。

我舉一個例子。小米的手機操作系統——MIUI。

小米當年在推出手機產品時,使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操作系統每週五更新。每個週五,小米通知更新之後,狂熱的發燒友們都會率先使用,然後提出很多修改意見,這裡不行,那裡可以更好……

然後,收到回饋的小米迅速修改。下個週五,再推出一個版本。繼續接受大家的回饋。

一個版本,又一個版本,一次回饋,又一次回饋。如此往復,從不間斷。

所以,今天的MIUI,不是小米工程師設計出來的,而是和用戶共創,生長出來的。

我曾經問過小米的聯合創始人,也是MIUI的兩代負責人:黎萬強和洪鋒——如果讓你們自己在辦公室憋大招,憋個一年,能設計出MIUI今天這些功能嗎?

他們都說,不能。

所以,接受一開始只有60分的產品,其實是接受自己一定會犯錯。

而只有承認並接受自己一定會犯錯,才能更快的犯錯,更快的修正,一輪輪迭代成用戶需要的樣子。

很多時候,我們愛上的並不是用戶的需求,只是自己付出的時間和心血,是那些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

只有接受自己只能做到60分,才有機會和用戶一起,把事情做到90分、95分、100分。

接受60分的結果

應該承認,世界上幾乎沒有「完美」的結果。

儘管我們經常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都想要。」但是,真的能都想要嗎?

不可能的。

總想要完美的結果,也是我們總糾結的緣由。

世界上也許沒有「完美」的決策,只有「滿意」的選擇。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訊息環境總是不完備的,人也總是有限理性的。

我們能做的,只能設定一個基本滿意的標準,然後評估現有的方案,當有一個選擇能匹配自己的標準時,就接受這樣的結果。

當我們面試一個人,這個人能達到基本要求,就應該讓他明天來上班。

當我們找到一種商業模式,能滿足你對於收入和未來的預期,就應該立刻實施。

當我們遇到一個心動的人,能滿足你想要的條件,就應該毫不猶豫的追求。

明茨伯格有一個絕妙的比喻:你當然可以列出未來伴侶的品質,列出心目中所有人選,對她們進行評估和打分,然後告訴這位幸運的女士,你就是我要找的人。但是,當你找到她的時候,她也許會告訴你:你在忙這些的時候,我結婚了,現在已經有幾個孩子了。

所以,如果能接受不完美,只接受一個60分,或者再高那麼一點點的結果,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糾結和痛苦了。

就像很多人問我,我應該如何做選擇?

選A——我會去一家穩定的公司,工作輕鬆、穩定。但是,缺少了些挑戰,太無聊了。

選B——我會去一家變化的企業,工作新鮮、刺激。但是,每天都要加班,太疲累了。

請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既能享受A和B的好處,又能避免A和B的壞處呢?

很抱歉。沒有。

你只能選一個,享受它給你帶來的好處,並且承擔它的不足。

這個選擇,也許不是「完美」的,但應該是基本讓你「滿意」的;這個決定,也許不是100分,但也有60分,甚至80分。

而你也應該知道,任何時候,能得到一個60分的結果、能及格,已經要謝天謝地了。

勇於選擇而不後悔,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在規律裡認真思考,勇敢選擇。選就選了,再差又能差成什麼樣子呢?

對「不完美」的接受度,拉開了人與人的差距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哪裡?

真正成熟的人知道,世界上常常沒有「完美」的決定,甚至都沒有被驗證過的「最好」的決定。這些決定,常常是不完美的。

這聽上去,太不性感了。是的,但很多事情,也許從來就不曾性感過。

真正拉開差距的,除了對自己完美的要求,還有對他人不完美的接受。這樣,才能和世界更好的協作。

接受60分的人,接受60分的事,接受60分的結果。然後,幫助他們、和他們一起,繼續實現你對80分、對90分、對100分的渴求。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成熟的人,要懂得接受,只有60分的“不完美”

責任編輯:洪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