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過度管理」,只有「錯誤管理」
前幾天在進化島社群裡看到一條提問,問我有什麼建議。
她問:我覺得我的企業現在「過度管理」。
我說: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麼叫「過度管理」。
為什麼?
當我們說「過度管理」的時候,我們在說的是一個程度問題:
一日三次,每次兩粒。兒童呢?兒童減半。這是「過度管理」。
說這句話時,背後的心態是:
我的管理水平是好的、對的、高的,就是藥下猛了。
可是,用KPI管理新創企業、用預算制度管理轉型企業,是「藥下猛了」嗎?
不是,是「藥下錯了」。
創業期,戰略還沒有流程化、流程還沒有工具化,KPI這劑藥不是猛,而是沒有設定的數據和流程,無法使用;
轉型期,確定性被打破、新模式待建立,預算制這劑藥也不是猛,而是明天怎麼做都還不知道,明年怎麼預算?預算不起來。
KPI之於創業期,預算制之於轉型期,不是猛藥,而是錯藥。
管理問題不是程度的問題,而是匹配度的問題。
把匹配度問題,當成程度問題,是一種躺在舒適區的自我安慰。
我們會敵視「複雜」,但忽視「不配」。沒有什麼叫「過度管理」,只有「錯誤管理」。
醫生最大的能力,是對症下藥。管理也是,要把90%的時間,花在有效溝通上,避免錯誤管理。
把心思放在「匹配度」,而不是「程度」上,才能對症下藥。
管理者90%的時間,應該花在有效溝通上
管理者90%的時間,應該花在有效溝通上。這非常重要。什麼意思?
管理者不是陷入具體細節工作中的,管理者並不「真的做事」。
那為什麼不做事,管理者拿的薪水卻更高呢?
因為管理者的存在,讓公司各個部門的團隊,整體協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管理者花費的時間,是為了驅使別人把事情做的更好。
例如:管理者你有沒有找對人?有沒有合適的獎金制度?有沒有梳理好流程?有沒有設計好小組的激勵計劃?有沒有做一些小組的團隊建設?有沒有做好充分的溝通?團隊內部之間有沒有一些員工跨組的調動和溝通等等。
一個項目的成敗,成功主要看客觀原因,失敗主要看主觀原因。
在抗日戰爭之中,我們經常看到,要用迫擊砲瞄準敵人臨時搭建的帳篷式「作戰指揮室」(war room)。為什麼這個可能只有幾個人的簡陋指揮室,幾個並不真的需要去戰場拚刺刀的人、一張地圖和沙盤,如此重要?
原因就在於,這裡是管理者的中樞機構。戰略管理的水平,甚至決定了一場戰爭的生死存亡。
只要結果的管理者,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很多管理者特別喜歡講一句話:「我以後創業了,絕對不能像大公司這樣管理團隊。」
但是,總有一天,你會從幾十人發展到幾百人、上千人。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對幾十人的懷念,不過是對童年的期許罷了。
當你從18歲,一直到20歲、30歲的時候,你再懷念10歲的無憂無慮,也知道不可能回去了。大公司面臨的問題,當你成長起來的那一天,你依然會面對。
所有管理者一定要做一件事:「戰略流程化,流程工具化,然後分設不同部門,設立KPI。」
為什麼呢?難道創業早期不用分嗎?
一個初創的小公司,也許還不知道怎麼分KPI、部門怎麼劃分、怎麼去考核,一旦走到成熟期的時候,就必須要經歷這個過程:「從考核結果,變為考核過程。」
考核過程?難道不是一切以結果為導向嗎?很多人痛恨考核過程,覺得要考核結果。
很多管理者喜歡說:不要和我說過程,我只要結果。
考核結果是對的,但是考核結果會有個問題:結果一旦塵埃落地,便再無挽回的可能。
完整的目標管理,應該是: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
你只有回到結果沒有發生的「現在進行」時態,考核結果沒有發生之前的那個過程「因」,你才有機會影響那個還尚未發生的「果」。
例如管理一個項目的生命週期,全年分有日報、週報、月報、季度報、半年報、年報。將項目執行過程的顆粒度切細,遇見問題,及時溝通調整策略, 才不會到全年結束時,對結果的發生無法挽回。
真正優秀的管理者,對外協作顆粒度可以精準計算顆粒度、分解到每個動作,懂得考核過程,而非結果。
只要結果的管理者,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怎樣才是合格的管理?
怎樣才是好的管理?以蓋房子為例。
你找20個工人來,說:這是圖紙、這是錢。你們必須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把房子在20天內蓋好。
這是不現實的。
作為管理者,我們要懂得如何化繁為簡。
我們要先把工種先分為木工、水電工、瓦工等等,再把工序分為一二三四五。然後,重要的部分來了,你要給每個工人下達一個「簡單」的指令,例如把磚頭直直地砌起來,3米高、2米寬。就這樣。工程師只應接受簡單的指令。
我們「期望」大家足夠聰明,但如果把質量「依賴」於大家的聰明,就會把公司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上了。
對人才期望過高,對現有能力和主動性不滿,可能是因為管理的薄弱。
懂得化繁為簡,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把90%的時間,花在有效溝通上,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只要結果的管理者,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只要結果的管理者,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責任編輯:洪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