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入拜讀瑞士管理學者佛瑞蒙德.馬利克(Fredmund Malik)的作品。這位擅長管理複雜系統的管理學者,專精於控制論、系統論,用以研究變革的路徑。他在台灣的出版包括《管理的本質》、《新時代的有效管理》,有別於台灣常見的美式管理學派,馬利克大師總是能提出一些獨特但論之有理的看法。

台灣的書實在看不過癮,因此我又從中國訂了6本馬利克的管理經典,包括《策略》、《管理》、《公司策略與公司治理》(皆為簡中譯本)等。我深刻感覺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式觀念,和歐洲的管理想法,真的大相逕庭。我整理出幾個觀點,算是提出多元想法,也許有機會,成為你反思的點。

1.理想的經理人和特質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責任感」

馬利克提到,理想的經理人很難找到共同特質,重點在於行動。
l 有意識的約束自己
l 謹慎認真的執行
l 適切的使用工具

而這其中的核心關鍵是「責任感」,好的經理人會有濃烈的責任感,這是操守的表現,而非僅是命令的遵守,更不會是心情一來的偶爾為之。

「責任感」衍伸出來的是「自律」。針對自己做出的承諾,有紀律、有規律的予以實現,沒有藉口或理由,為了達成目標,會自己想辦法,備妥備案。

2.企業不必成為幸福企業,應該專注在有效產出

馬利克強調,企業過度專注在成為幸福企業,會讓員工認為:自己的不快樂和不幸福,都是公司的問題。因此產生對企業的依賴感,失去自己創造快樂的動力。

真正成熟的經理人,應該學會讓自己產生工作動力,但不須把這件事情過度解讀為「經理人的事」。事實證明,員工會產生高的工作動力,主要來自於具體的產出,而帶來的成就感或認同感。

3.減少開會次數,最好的開會次數是「零」

減少開會,最好不要開會。每次有了開會的念頭,就要思考 「有沒有可能不開會?」、「開這個會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想過一次,還是認為有開會必要,才得召開會議。

4.分清楚什麼是「營運」,什麼是「策略」

在有限的時間內,經理人要留意:不要被日常營運有關的瑣碎事務牽絆,要清楚區分什麼是「日常營運工作」,同時意識到經理人最重要的事——有戰略價值的策略計畫。後者意思是,可以對公司未來利潤產生絕對影響,特別需要經理人專注的競爭優勢。

5.管理學不是心理學

越來越多人把管理學和心理學掛勾,用心理學名詞,定義管理狀態、定義員工問題。就如同我們用阿德勒心理學去過度解釋績差員工,用破窗理論去討論團隊的合作問題。這樣的偏差,會讓經理人誤以為——管人就是要用心理學,可以用心理學技巧,針對個人,各個擊破。

馬利克提到,管理的重點是「運作」。管理是一套系統,是一套學問,是一個可以轉移的技巧,你的原生家庭,你的童年經驗,不會影響你的管理。管理可以有風格,但是管理的技巧都是同一套,可以被刻意學習的。

6.變革要在有限時間、有限篇幅中形成共識

馬利克提出「變革的協同整合」公式:

1/40/3/12/40 > C,M, S, D = Syntegration

這個公式代表:1個最複雜的挑戰,有40個關鍵人物,在3天內,針對12個最重要的子議題,提出40項關鍵作法。從而完成創造性解決方案 (C)、達成最大共識(M)、提振變革的鬥志(S)、點燃了執行的欲望(D)。

這個公式要達成的關鍵,就在於「必須在3天內」完成與變革有關的決定。因此,40個與會人員要在時間壓力下,以達成結論為前提共事。另一個關鍵在於「使用共同的工具」,讓40個關鍵作法,得以在共同的語言中,成為結論,成為大家的共識。因為「共事+共識」,才能讓變革有節奏,但又有彈性。

瑞士管理學者馬利克的這幾本書,一開始是由宜特科技董事長推薦。馬利克有別於美式擅長激勵、線性思考的風格;這位歐洲管理學派的主流學者,擅長以結構、表格等相對客觀方式,透過對歷史長流的觀察,提出另一管理觀點。

閱讀,是和作者對話,並提出自己的見解。閱讀,為的是求精、求深、求思索。習慣性的去思考,才不會老是慣性思考。這才是閱讀的意義。

(以上人物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