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優秀人才願意選擇我們?
多年前某次團隊露營活動,同事們圍坐在營火旁,輪流分享加入團隊後的改變。
宗德,原先在家電量販店擔任門市經理,我曾和他進行多次的增員(編按:找人來當保險業務)接觸、溝通,鼓勵他轉換跑道加入我的團隊。至今,他每個月都獲得榮譽獎項,表現很出色。
他說:「其實,在認識解老大前,曾有8個同業增員過我,我都沒有答應。我很慶幸自己做出對的選擇,加入這個團隊,跟解老大一起拚,這一年來的成長與改變非常的大⋯⋯」
我聽到「曾有8個同業增員過他」這句話,當場有些訝異,因為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件事。我好奇的追問:「為什麼沒有答應他們,而選擇加入我的團隊呢?」
他說:「他們給我的感覺是,為增員而增員,並不是想用這份事業機會來成就我。還有的人給我的感覺是,一直用收入、晉升的話術引導我,但是我心裡想,天下哪有那麼美的事?」
「還有其中幾位,似乎只在乎制式流程,明明我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釐清,甚至毫無概念,卻一直催促我趕緊進入接下來的流程。在我表明目前並沒有轉換跑道的想法後,他們大多覺得沒有機會增員我了,原先的熱絡漸漸轉淡,幾乎失聯⋯⋯」
聽完,我很感謝宗德加入我的團隊,心裡也暗自慶幸,還好那些曾嘗試增員宗德的同業們有那樣的表現。像他這麼優秀的夥伴,才沒被捷足先登。
增員溝通是否真誠,對方一定感受得到
沒錯,我知道你很希望準增員對象快點加入你的團隊。但在我增員訓練輔導多年中,見過許多人急著增員而踩雷,常見的行為與狀況,幾乎都在宗德的故事裡呈現了:
- 為己利而增員,沒有站在準增員對象的角度為他思考。
● 用盡話術引導、吸引對方,將成功講得太過容易。
● 極力想往流程推進,忽略對方的考量與狀態。
● 緊追不捨,讓對方感到壓迫,不歡而散,甚至關係中斷。
成功增員確實需要氣勢,持續跟進當然很重要,但若是過於躁進,恐怕會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就算眼前看似一時成功增員,日後在輔導、認知與溝通上,極可能會付出更大成本與代價。不但對增員者不利,長期下來對整體產業只會有負面影響。「老把戲玩不出新花樣」的增員溝通模式,如果沒有進化升級,怎能吸引到優秀的人才加入呢?
升級1:成就對方!增員主角不是籌碼
首先,要溝通升級,絕對要以準增員對象為主角。大多數的增員者都抱著「成功增員對方」這個目標,本位主義過於強烈,於是就有一種「想辦法讓對方進來再說」的心態,難怪對方會覺得你漠視他,某個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自私。
我就親身感受過這樣的對待。在我剛開始投入講師工作的前幾年,有位優秀的保險團隊主管,看到我過去豐富的業務資歷,很器重我的能力,便一直遊說我加入他的團隊發展。
我很感謝他的抬愛,但也誠懇讓他知道,我的想法是「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都已經離開保險業,並走上創業之路,我決心將重心放在創業上打拚。
想不到我這麼真誠的說出我的想法,這位增員者不但完全不理會,還繼續說著:「解老師,你也知道保險業的前景大好⋯⋯解老師,你不是也說保險行業是最棒的嗎?⋯⋯有你的加入,我就更有機會創下紀錄,而你也一定能更自在的揮灑。」聽到這裡,我甚至有種你把我當棋子的感覺。
在增員的路上,或許有人為了拚人力、拚晉升,而急著希望對方加入,不過你更要相信「強摘的果實不會甜」。增員溝通,千萬要以對方為核心,理解他的需求,並替他設想,銷售事業將能如何幫助他,滿足他想達成的成就,這樣才能彼此共好,一起成就美好!
升級2:超越話術!增員不求短暫的成功
為了引起準增員對象的興趣,增員者習慣不停的說自己多好、多棒,洗腦式的告訴對方「收入無上限」、「這樣的制度,人人都能達到財富自由」等增員話術,還常常自說自嗨,忘了這類的話術,其實對方早已聽多了。
或許是因為我十多年來都在鑽研行銷表達技術,常有許多學員問我:「老師,有沒有更好的增員話術可以分享給我?」
聽到這類的問題,我總是苦笑。
話術,是為了更能引起對方的興趣,但絕不是一直用話術進行溝通。話術可以達到吸睛的效果,但談增員、談事業、談合作,需要深度溝通,而溝通仰賴真誠對話,絕不只是話術。
曾有位業務夥伴,他的增員話術之熟練,讓我佩服!我指的是他能倒背如流,可以不加思索,你說一句他就能秒接下一句。你猜,我無意間發現了什麼?他居然能講到邊打盹邊說他的增員話術,我相信,他絕非故意,而是因為午後的瞌睡蟲作怪。
但想想,能將話術熟練到這樣的程度,卻讓人覺得你不是在跟我對話,而是一直用話術在介紹,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揮別話術,誠摯的對話溝通,絕對更能深入人心!
升級3:不死守流程!正視對方是個活生生的人
增員都有所謂的增員流程,例如:初次面談、二次面談、選才面談⋯⋯決定性面談等流程。你是為了推進流程?還是在確保每個階段都有確實到位?
常見到增員者,才進行第一次接觸,就引導準增員對象往下一個流程推進,「我下次介紹我主管給你認識」、「你要不要先報名證照考試⋯⋯」。或許是為了向主管交代活動量,但是比推進流程更重要的是與準增員對象溝通的深度與品質:他認同嗎?他有興趣嗎?他準備好往下一步前進了嗎?
若沒有確認以上這些,或是只為了推進流程,就貿然引薦給你的主管,不免造成彼此尷尬;硬要推進報名證照班,也只會給彼此負擔。
揠苗助長導致的結果,有可能是吃快弄破碗。而我更相信水到渠成,每一次都與對方溝通觀念、協助對方釐清,讓他更認識我們的行業,這樣的做法反而能換來對方的主動詢問:「那我接下來呢?」
每位準增員對象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被SOP僵化的限制,不是嗎?
升級4:過程與關係,比結果更重要
經過幾次的增員接觸、溝通,相信一定有人會願意加入你的團隊。但肯定有更多的準增員對象是:礙於現況暫不考慮,也或許對你的事業不感興趣,甚至另有規劃⋯⋯,這些曾經接觸過的對象人選,要如何持續維繫關係呢?
提醒你,可別像宗德的故事中,那些曾與他接觸過的增員者一樣,就此打住甚至中斷聯繫。這樣很可能會發生「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你在播種別人收成」的悲劇。
增員與銷售,兩者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但增員並不能像銷售那樣,只看當下的結果,更別想著一次成交,要對方馬上做決定。
想想看,要準增員對象放棄現有工作,跟你一起打拚,甚至還不保證一定能成功⋯⋯,準增員對象有所顧慮,需要各方評估,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條件、能力越好的人,周遭有越多的機會可以選擇,他們肯定要深思熟慮。「過程與關係,比結果更重要。」維繫住彼此的好關係,先讓他們成為客戶,或藉由他們介紹,延伸更多的人選對象,改日時機成熟,將又是你重新啟動增員的好機會。
在我的個人經驗中,就有一位夥伴增員了5年才決定加入我的團隊。在各團隊裡,其實都有許多長期經營而成功增員的案例,因此你怎麼捨得,由於對方目前暫不考慮,而停止了關係的維繫呢?
升級增員溝通,迎向時代變化
請大家思考一件事:假設現在全台灣有200萬人在從事銷售,那你覺得「曾經做過銷售」的人有多少?我想這個數字應該非常驚人。
各行業的銷售在3、40年前的初期階段,聽過的人不多,被增員過的人也不多。靠著「用高薪吸引人」或「先進來再說」的話術,或許適用那個初期市場;但現在,接觸過銷售業的人已經遍布全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增員的話術你我都已經聽多了。
透過增員溝通模式與技能的提升,才是人力倍增、擴展團隊最好的方式。
Point
● 時代背景不同,增員溝通要升級!
● 增員需要深度溝通,若因一時心急揠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 以對方為核心,用真誠的對話取代話術,別硬推進流程,過程與關係比結果更重要。
《增員攻略:比銷售更值得努力的事》
作者:解世博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3/05/25
作者簡介
解世博
超級業務、超業講師、行銷表達技術專家
成為超業的歷程:
一線銷售實戰14年,為台灣少數同時具備面對面銷售、電話銷售的完整資歷(包含B To C、B To B客戶),多次接受媒體採訪報導。
20歲時即加入保險銷售,長達12年中,從陌生開發一路經營到高端客群,被譽為銷售常勝軍,連續三年拿下全國第一名;從小小業務員,發展到業務團隊最高主管。擅長業務銷售、發展團隊組織與招募、業務銷售團隊經營與管理。
2005年投入電話行銷通路,擔任電銷人員期間創下單月成交379位客戶,年度成交超過3800位客戶,至今仍為銷售紀錄保持人。
增員招募授課資歷:
輔導各大保險團隊、房仲團隊、傳直銷產業、生命產業,增員招募技能提升,至今超過10年,累積超過500場次。
主題包括「增員動能訓練」、「全員增員訓練」、「增員表達力訓練」,並輔導各大銷售團隊建構增員模式。
協助各大公司彙編增員招募教材,發展數位教材。
指導超業的經驗:
2008年授課至今,首位將銷售技巧模組化,並以現學現用為核心目標,為國內銷售表達技術第一人,課程廣受學員好評,輔導各產業超業,學員人數超過15萬人,超過2000個業務銷售團隊主管給予高度肯定。
授課輔導遍及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各大銷售論壇主講人、媒體雜誌報導、廣播節目人物專訪。授課輔導產業包含:金融業、各大房仲業、汽車銷售、傳直銷產業、電話行銷產業、各大知名品牌門市銷售等各產業銷售訓練。
經營粉絲團「行銷表達技術專家 解世博」、「Podcast銷幫」、「名師頻道 Herbert Channel」,與各產業銷售夥伴分享銷售心法與劍法,獲得廣大迴響。
銷售訓練專長:
組織發展與增員招募,系列單元
四大行銷表達技術:精準接觸表達力、商品聚焦表達力、關鍵成交表達力、客戶倍增表達力
滿意服務與關係經營
溫度行銷──故事銷售
用服務贏得客戶心
銷售人自我品牌經營
DVD、數位與書籍作品:
創造雙贏的溝通模式──讓表達更具影響力
創造雙贏的銷售模式──知己知彼無往不利
電話溝通表達力──讓你從此電力十足
活出精彩銷售人生
發展你的銷售事業
攀上卓越銷售巔峰
業問100──華人第一套系統化線上銷售訓練課程
超業攻略: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超業思維:疫情下的逆轉勝戰略
相關著作:《超業攻略: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