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今天工廠濕度中等,還沒停產」,越南業務來報。
「美國客戶剛剛說要延貨三週」,台灣業務來報。
「客戶問如果這批皮衣要多放兩個月,要不發黴,可以怎麼做?」

川普關稅突襲隔天,亞洲最大防黴廠優克美執行長陳冠杰發起「聚焦關稅15」戰情會議,各區域主管每天交換15分鐘資訊,危機反成為團隊進化的健身房。

優克美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相對外圍,收到訊息通常太慢,所以一開始,戰情會議單純蒐集情報,避免反應不及,又因為頻次高,所以一次15分鐘。

戰情會議只能15分鐘,難度很大。各區域主管會事先彙整團隊內重要事件精華,不只挑戰主管溝通精準度,連帶延伸訓練全公司思考國際事件與自家公司的關聯,沒有人置身事外。

但光憑感覺精簡還是會超時,優克美練習了一個禮拜,整合出一套系統回報架構,從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內容包含四部分:
1. 全球訂單影響:分析訂單趨勢,評估對現有運營的影響。
2. 市場接受度與顧慮:如何影響客戶導入產品意願。
3. 成本變動與關稅例外情況:客戶因關稅導致成本上升,並評估在不同情境下的成本變化。
4. 其他參考資訊:分享的新聞中提到的觀察與趨勢。

「讓每個人不只是『知道事情』,而是『練習怎麼想事情』」,陳冠杰說,會議的核心不是交代,而是判斷這件事代表什麼趨勢?我們的角色在哪,要不要主動出手?客戶沒說出口的恐慌是什麼,我們怎麼幫他撐住?「你無法控制風向,但可以訓練全公司的人知道今天刮什麼風」,陳冠杰說。

這樣的訓練,讓一家邊陲利基企業從反應型文化,轉變為預判型文化。


陳冠杰不僅利用關稅危機訓練員工的思考邏輯和大環境敏感度,同時也趁機從單純產品供應商,鍛鍊成為解決方案提供者。
在過去,優克美最擅長的角色是技術支援者—負責在鞋子、包裝、倉儲等環節避免黴菌生成,同時被定位為「收尾的人」,等設計、製造、包裝決定後進場,為品牌成本把最後一道關。

然而在這次危機中,客戶開始尋求優克美在不同應用場景的建議:「我的貨要放兩個月,會不會發黴」、「原物料進來了,還沒開始生產,要放哪裡」、「我現在鞋子做一半,是要全做完還是先放著」,客戶並不是問產品怎麼買,而是問流程如何處理與風險怎麼降低。

按理來說,關稅導致客戶延後出貨,庫存期限拉長是防黴的利多,是優克美擴張的機會,甚至也有新客戶主動上門,陳冠杰沒有趁機銷售,反而先派業務到工廠判斷現場,看貨怎麼擺,環境濕度夠不夠,如果現場無法判斷,會用手機拍回影片再給建議。「你想,客戶在為關稅、匯損焦頭爛額,這時候還問他要不要買什麼,不是趁火打劫嗎」?陳冠杰說。

這種建議優先、銷售次之的做法,優先交付「解決方案」而非「商品」,展現了標準化流程指導、現場協助、風險評估等多重專業,給客戶留下不只是產品提供者,突顯了流程顧問的角色。

有句話說:「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在這場關稅與氣候交錯的全球供應鏈劇本裡,優克美本來是台詞不多的配角,但他們沒有停留在角色框架,而選擇走進場景、改寫流程、甚至主動給台詞。

他們把危機當成舞台,演出了更大的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