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斷施壓各國不能跟台灣政府往來,然而全球車用晶片短缺的危機,卻讓世界各國領導人意識到,自己有多依賴這個小島。

《彭博》報導,車用晶片無法如期出貨,導致福斯集團(Volkswagen AG)被迫暫停其位於德國的全球最大汽車工廠的生產計畫;本田汽車(Honda Motor Co.)也得降低五家北美工廠的產量。美、日、德等國都傳出已向台灣求援,而這項重要任務主要落在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身上。

汽車業者的求援,表明台積電的晶片製造技術,令台灣在當今世界獲得政治和經濟影響力。

台灣成全球半導體產業鍊最致命故障點

報導指出,其實台灣並非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唯一參與者。在晶片設計、電子軟體工具方面,美國仍佔據主導地位;荷蘭的ASML(艾司摩爾)壟斷最好的半導體設備;日本則是化學原料、晶圓的主要供應商。

但在晶圓代工,特別是先進製程上,台積電鞏固領先地位,台灣形成一個以台積電為中心,全面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像日月光已是全球頂尖的封測廠,聯發科則已成為全球最大智慧型手機晶片製造商。

調查機構TrendForce集邦估計,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佔有率,64%會在台灣,其中台積電佔多數。也就是說,台積電一人佔據了全球過半的晶圓代工規模。柏林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科技政策專家克萊因(Jan-Peter Kleinhans)對彭博表示,台灣已成為了「半導體產業鏈上最致命的潛在單點故障點」。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則指出,不只產能問題,地緣政治牽扯到的出口管制、政府介入等理由,也可能出現突然的供應鏈中斷,各國最好做好準備。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預估,全球80%的晶片產能集中在亞洲。《經濟學人》指出,若20世紀全球經濟的最大瓶頸在於從荷姆茲海峽運出原油,到了21世紀,很可能是台灣和南韓的科學園區所生產的晶片。說明了高度依賴台灣和台積電,是危險的做法。

催化全球晶片供應鏈自主進度

日本經濟部官員西川和美(Kazumi Nishikawa)告訴《彭博》:「台積電已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所有晶片業人士都必須找到方法應對。」

因此各國政府也加速晶片自主政策。美國國會去年提出過一個晶片美國製造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議案,沒有成功;共和黨籍眾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表示,今年他將再提出這個議案,希望能促成250億美元的聯邦資助或補貼,以鼓勵在美國設立更多晶片廠。

日本去年則大手筆投入1100億日圓在半導體研發上,今年準備再追加900億日圓,彭博說,其中有一部分可能會用於台積電將與日本合作的研發機構上。

根據《金融時報》,去年12月,歐盟17個成員國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指出歐洲復甦與彈性基金的五分之一,即1450億歐元,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用於「數位轉型」,主張進行半導體研究投資。中國大陸去年10月發表的五年計畫(至2025年),將資助包括半導體產業在內的科技業1.4兆美元。

台灣的隱憂:中國威脅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壯大,《彭博》提出隱憂:常年受到中國威脅。中國正大力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但美中科技對抗持續阻撓它的狀況下,中國可能會竊取知識產權來解決技術問題,台灣便是他的首要目標。

更令人擔憂的是,若中國對台採取武力威脅,真的入侵台灣,台積電在台灣的晶圓廠恐連帶受損。

不過,柏林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科技及地緣政治項目主管克萊漢斯(Jan-Peter Kleinhans)表示,台灣在整個半導體價值鏈上,可能是最關鍵的核心。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亞洲計畫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也說,「台灣在全球晶片供應鏈的地位,可能會是中國避免武力犯台的理由。」

(參考來源:BloombergThe EconomistFT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