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迅速的變化之下,耕耘的抗風險能力,還是強於狩獵。
像哲人一樣思考,像農夫一樣耕耘
2022年Q3結束了。如果非要用一個詞定義2022年開端,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會是3個字:不確定。
很多人表示很累,身累,心更累。魔幻的2022年,發生太多「不確定」的事。但比這種「不確定」更可怕的是什麼?
前些日子,在朋友圈廣傳的一段文字,說得很好:比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態。你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歸咎於疫情,歸咎於不確定性。
疫情,是一場大浪淘沙。它會淘出那些更優秀、更自律的人,也會淘出更富有生命力、競爭力的企業。偉大的企業,都是冬天的孩子,在不確定性中,努力尋找確定的路徑。
面對高度不確定的外界環境,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答案是:像哲人一樣思考,像農夫一樣耕耘。這要從一個人開始說起。
虧損之神:亞馬遜
這個人,是前些日子居家辦公期間,讀到一本由寧向東、劉小華編著的《亞馬遜編年史》的書中主角:貝佐斯。
2000年因為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亞馬遜股價大跌80%。不是小跌、不是腰斬,而直接一路砍到腳踝,堪稱血洗。
正常人逢此大變,恐怕早已捶胸頓足、呼天叫地。但貝佐斯在「2000年Amazon致股東信」中說道:「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台投票機;長期來看,它是一台秤重機。」
「顯然的,在1999年股價飆升的狀態中,我們被大量投票而不是稱重。我們是一家希望上磅秤的公司,而我也相信,從長期來看,所有公司都和我們想法一致。而於此同時,我們埋頭工作,為的就是讓公司變得更胖、更重、更結實。」
別說你看好誰,就看你信不信更胖、更重、更結實的公司,最終一定能打敗更瘦、更輕、更虛弱的公司。
貝佐斯怎麼讓公司長得更結實呢?他堅信「顧客至上」、「挖深護城河」。
1.顧客至上
當你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研究客戶永遠是對的。因為客戶代表著未來、客戶代表著最不變的東西,只要把這個最不變的東西把握住,其實你就把握了未來。
所以研究未來的本質,是研究客戶。未來是否確定,不重要;對手是否凶殘,不重要。重要的是客戶,重要的是人性不變的東西。
貝佐斯反覆說:很多人都在關心未來的5年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不去關心未來的5年或者10年什麼不會變?要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像是無論未來怎麼變,消費者永遠想要物美價廉的產品、更快的物流、更多的選擇⋯⋯,這些東西永遠不變。
2.挖深護城河
貝佐斯在2003年致股東信是這麼說的:「不斷推動降低『價格成本結構循環』,讓我們的模式更強、更有價值。軟體開發是固定成本,如果變動成本也能控制住,不隨規模擴大而增加,最終在每一元銷售的收入上,分攤的固定成本就會下降。」
像是「一鍵購買」這樣的功能,給100萬人用和4000萬人用,成本完全一樣。所以我們的定價策略不是最大化每單利潤,而是賣得更多。這就在讓消費者獲益的同時,也挖了一條更深的護城河。
貝佐斯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在說一個商業中最基本的「成本公式」:成本=(固定成本/銷售規模)+變動成本
怎麼降低成本?根據公式,有3種辦法:
1.降低固定成本(比如降低軟體開發成本)
2.降低變動成本(比如降低材料採購成本)
3.提升銷售規模
亞馬遜選擇了什麼?顯然是提升銷售規模。
提升銷售規模要有更低的價格,要壓低價格就得有低成本結構,想要有低成本結構就得提升銷售規模。銷售規模、低成本結構、更低的價格,形成了因增強果、果反過來增強因的「增強迴路」,也就是貝佐斯說的「價格成本結構循環」。
這也聽上去太顯而易見了吧?誰不知道銷量越大越便宜啊?是啊,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從零開始推動增強迴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見明顯效果。
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而是等不及。他們會問:有沒有更快的辦法?貝佐斯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3年,和你競爭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7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亞馬遜推動了多少年?20年。亞馬遜1994年成立,開始推動「價格成本結構循環」的增強迴路,雖然每年虧損,也不斷「先降成本再降價格,降完價格再降成本」的長期耕耘,讓投資人臉都綠了。但同時也讓競爭對手嚇到膽都破了,碰上了不要命的對手!
當銷售規模越來越大,亞馬遜就出現一條名為「規模經濟」的護城河。一直挖到2015年,當規模越大、護城河越深,再也無人可以跨越時,亞馬遜終於開始盈利。
從此之後亞馬遜的股價一飛沖天,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每當環境變化時,不要迷戀競爭對手、不要恐懼不確定性,也不要為錯過機會嘆息。像哲人一樣思考,像農夫一樣耕耘。
狩獵法則vs農耕法則
狩獵法則是一個字:搶。順天時而動,逐水草而居,弱肉強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換成商業世界,就是不斷追逐時機,卻不修煉核心競爭力。
農耕法則是一個字:種。春播、夏種、秋收、冬藏,把生命埋入自己認定的土地,然後踏實的深耕細作。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擁抱競爭對手,化敵為友。
在一個行業裡,比如說一個區域內的餐飲店,平常彼此間處於競爭關系,彼此分散了客流,也有自己的受眾。這時候有沒有可能,不同品牌和不同公司的企業、機構能夠聯合,然後抱團取暖?
非常時期,恰恰是化乾戈為玉帛、多交朋友的好時機,而不是在想怎麼競爭把別人打死。像是可以組建聯盟,因為大家都是依存在整個大行業環境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要加入聯盟,任何人遇見生死存亡問題,其它成員都必須不遺餘力的搶救。
本質上這就是一個互相保險的機制,大家加在一起誰也死不了,企業無論大小,擁有化敵為友的思維非常重要,無論是以某種方式跟他人共用資源,還是合作共同降低固定成本,都能夠大大增加存活的機率。
最後的話
那些在變化中還倖存的企業,都是持續深耕,像農夫一樣,精心耕耘。
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未來只會更快。堅持創造價值、創新、客戶至上,或許就是在激盪的變化中,找到機會。長期主義者就是踏平波動、穿越周期、擁抱趨勢,不斷學習,跟時代保持同樣的頻率。
未來的時代,會讓害怕改變或者不願改變的人無處可逃。也會讓畏懼變化、盲目追逐市場的企業,凍死在冬天。像哲人一樣思考,像農夫一樣耕耘,唯有不斷學習,擁抱不確定性,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像哲人一樣思考,像農夫一樣耕耘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