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各國全力拚打疫苗,要盡速達成群體免疫。然而,因為接連傳出長者接種疫苗後去世,導致施打意願越加低落,台灣有些快打站施打率只有兩、三成,這等於是給了病毒流竄的空間。

新加坡也有類似難題。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研究統計,雖然早在2月就開放70歲以上長者、3月則開放60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但截至6月24日止,還有25%的65歲以上長者尚未接種。相較之下,6月11日才開放12至39歲的年輕人施打疫苗,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只剩下20%年輕人還沒接種。

可見,星國雖然整體接種速度快,但是長者對疫苗的效果及副作用仍有擔憂。不過,疫苗真的跟致死有關嗎?又該如何鼓勵長者接種疫苗?新加坡管理大學建議,政府應該向長者保證疫苗對健康不會有重大風險。

挪威研究:疫苗與死亡「無」顯著關聯

對此,挪威已做出研究。挪威醫學會期刊(Tidsskriftet)5月公布一份報告,分析疫苗與長者死亡率的關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挪威在安養院的3.5萬老人中,讓2.94萬人優先施打BNT疫苗,後來當中有100名長者往生。12月開始,政府組成專家小組分析這些病歷。

死亡病患的平均年齡為87.7歲(範圍為61至103歲),10位被認定有一定機率(considered probable)、26位有可能(possible)與疫苗相關,而59位則和疫苗無關(unlikely)。研究指出,接種疫苗極可能只是間接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還需要將患者虛弱程度、共病(合併症,Comorbidity)、年齡...等必要因素納入考量。

最後總結發現,由於安養院長者預期餘命較短,原本就會更快面臨死亡,屬於脆弱族群,又受到疫苗副作用影響,才加速原本就已經開始發生的死亡過程,其實,疫苗與死亡之間並「無」顯著關聯。

醫護、政府、親屬合力,以提高長者接種意願

針對脆弱族群,挪威研究證實可以利用「脆弱評估」,亦即醫護人員事先辨別可能受到疫苗副作用影響的民眾。藉此,可以為擔心的長者採取預防措施,例如補充水分、藥物審查、共病優化治療等,以降低疫苗可能風險;此外,隨時警惕病患的急性功能衰竭,例如,若因為併發感染發生在預期接種日前後,必要時則可延後接種;至於生理儲備能力(physiological reserves),也就是身體功能受損之病患,便需要仔細考慮是否要接種疫苗。目前,挪威公衛體系正在討論,要將前述評估列入該國疫苗施打的指導原則。

除了醫護人員,政府的角色也很重要。新加坡《今日報》(TODAY)報導,60歲以上長者不用預約登記,可以直接走進任一間疫苗接種中心、並當場接種,省去麻煩程序。

為了糾正長者對疫苗的誤會、減低恐懼,新加坡國會議員佩拉(Joan Pereira)與其團隊利用容易理解的簡單方言、用詞向長者解釋疫苗;國會議員也與醫生舉辦線上、面對面論壇,向大眾解釋mRNA疫苗的運作原理;或者,與關愛樂齡辦事處(Silver Generation Office)的志工進行家訪。

有別於政府,新加坡管理大學還提出另一可行辦法:透過「親屬」鼓勵長輩。該校研究發現,猶豫或不願意接種疫苗的民眾,比已接種的人更不信任政府機構或地方新聞發布的「官方」消息。不過,這些人最信任的COVID-19訊息來源,竟然是家庭成員,也更有可能聽取家屬意見。

雖然台灣長輩開打疫苗以來,常見社群媒體上有子女分享如何勸說父母的各種苦水,但,鼓勵家屬帶領、陪伴家中長者去接種疫苗,仍是有效的做法。新加坡管理大學建議,政府和公司應該要允許員工請假,以便攜帶長者前往接種;至於獨居、較不融入社會的老人,此時社區支持就非常重要,政府或可招募志工陪伴接種。

美國《今日秀》(The Today Show)報導,醫學專家都認為要多與長輩溝通疫苗的好處,尤其像是能減少重症風險,例如紐約老年護理醫師(Nurse Practitioner)Anne Sansevero會這麼跟長輩說:「若不接種疫苗,病毒極可能會讓你無法自理生活。」或者,范德堡大學醫學中心傳染病教授沙夫納(William Schaffner)建議可以如此說服長輩:「你的多數好友、家人都已經注射疫苗了,如果你不想被排除在外,最好也加入我們的接種行列。」

綜合上述,若要讓長者接種疫苗,醫護人員、政府、家屬的努力缺一不可,三方互補、互助,竭力提升接種率,才能盡快回歸正常生活。

參考來源:Tidsskriftet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TODAYonlineThe Today Show

核稿編輯:田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