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辨識系統」(Facial Recognition System)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你可曾聽過「情緒辨識系統」(Emotion recognition System)?

全世界有上百家公司投入這個市場,連AI(人工智慧)科技大老也不例外。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IBM、英特爾(Intel)、谷歌(Google)...等皆提供相關技術。微軟在自家的臉部辨識系統中,加入情緒偵測,能夠辨識人類8大情緒,包含「憤怒」、「輕蔑」、「厭惡」、「恐懼」、「快樂」、「無表情」、「悲傷」與「驚訝」;亞馬遜的AI服務Amazon Rekognition也能辨識類似情緒,並檢測情緒隨時間的變化,像是建立出一名演員的「情緒時間軸」。

情緒辨識是臉部辨識的進化技術,藉由捕捉人臉表情及舉動,進而分析微小的肌肉動作,能夠辨識對方的心理變化。目的是要電腦能更準確預測人類行為。除了理解當下的感情狀況,也破解背後隱藏的意圖、預測個性與表現。然而,顛覆人類生活的同時,卻還是有專家抱持懷疑。

改變工作、學校、企業、公共場所運作模式

紐約大學的AI Now研究所共同創辦人凱特.克勞福德(Kate Crawford)說:「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遠距監測員工與學生,科技公司竭力研發情緒辨識軟體;相關系統已經在遠距會議派上用場,而這項技術將會對世界帶來重大改變,影響工作環境、學校與公共場所。」

情緒辨識系統在疫情助攻之下可謂蓬勃發展。依照全球第二大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報告,這項產業預計呈倍數成長,將從去年(2020年)的195億美元(約新台幣5450億)突破到2026年的371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

香港的真光女書院(True Light Girls' College)利用智能系統4 LittleTrees,在學生遠距上課分心時給予警示。創辦人Vicky Lim表示這個系統有高達85%的正確率。公眾區域方面,英國林肯郡警察甚至利用此技術分辨可疑民眾;鏡頭也曾經安置在倫敦市中心皮卡地里圓環(Piccadilly Circus),分析民眾對看板廣告的情緒反應。

不同企業能藉此輔助經營。迪士尼(Disney)用來檢測觀眾對電影的反應,像是暢銷電影《星際大戰: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包含福特汽車(Ford Motor)及寶馬(BMW)的知名汽車廠牌則利用情緒辨識來評估駕駛人警示狀態;市場調研機構明略行公司(Kantar Millward Brown)判斷觀眾對可口可樂(Coca Cola)或英特爾公司的廣告反應。

全世界的情緒沒有差別?忽略個體差異引發擔憂

然而,對「情緒辨識系統」的批評聲浪從未停過。許多科學家認為缺乏足夠證據支持,因此仍抱持懷疑態度。縱使系統可以破解面部表情,但是不代表可以成功分析來自不同文化人類真實的想法,以及預測將來行為。

美國心理協會(APA)在2019年派出5位傑出心理學專家尋找相關證據。2年內翻遍超過1000份的研究,專家卻發現人類情緒的複雜度,讓他們無法逕自依照臉部變化就定下結論。心理學博士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寫下評論:「雖然皺眉是憤怒的指標之一,但是當人類生氣時,只有在少於30%的時間才會皺眉頭,而且沒有生氣時也常會皺眉。」英國班戈大學安德魯·麥史提教授(Andrew McStay)也曾發現日本學生會在意周圍的人,而有意表現出不同的情緒。

此外,辨識系統的數據也可能引發偏見的風險。計算機科學家Suresh Venkatasubramanian指出,訓練集(Training Dataset)的資料在設定之初,就已經被加諸了個人對情緒的「主觀」意見。「人類可以在互動時,針對誤會而及時改變想法;但是機器沒辦法。它已經建立固有模型,並套用到數千人身上。」

情緒辨識系統有可能改變全人類的生活,但是錯誤的判定卻會引起教育、公共決策、企業行銷,甚至是邊境管制...等重要政策的危機。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PR NewswireThe Atlantic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