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 Edward 收到一個大企業人資的 LinkedIn 邀請,過年後開始談一個新工作。一開始只是抱著聊聊的心態,沒想到一關關的面試都通過了,最後來到了國外總部老闆的面試。此時才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真的要換跑道嗎?
如果沒有要換,但談到大老闆面試了,如果錄取卻拒絕 offer ,會不會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本來的工作也沒有不好,但新職位待遇更高、舞台也更大,倒是很吸引人。
就在猶豫的同時, Edward 和一個同產業的老朋友閒聊才發現,對方竟然認識許多這間公司的人。老朋友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千萬別去!那是標準的『雷缺』,神去都救不了它(指該公司)。」
生意超難做,歷經許多失敗前任
原來,這個職務過去兩年間,換了至少三任負責人,每個都待不滿一年就離職或被離職。接手的各種救火任務做不完不說,還留有前面一堆爛帳等著收拾。
但國外又寄予厚望,希望儘快翻轉頹勢;而團隊嘛,在主管頻繁換人下,朝令夕改變成日常——每個新主管上任,大家不是先支持,而是觀察看看,心想著「這個主管不知道可以做多久...」,所以也很難推動團隊。
冷靜一個週末後,我剛好跟 Edward 碰面聊到此事,他還是決定參加大老闆的面試。我好奇問:「你聽到雷缺,怎麼沒害怕?」
「此時此刻,哪有好缺會外流?做好好的幹嘛換?如果真的想換跑道,應該看到哪個工作,都是別人眼中的雷缺吧!」Edward 回我。
如何判斷別人口中的「雷缺」是真「雷」?
的確是。我完全認同 Edward,不管是內部轉調、升主管或是轉職,通常會遇到別人眼中的雷缺或是火坑,差別在:你是否能有更多的線索,了解這個坑是不是你可以跨越的?
我曾經在轉任零售品牌主管、集團電商負責人時,主動要求人事部安排多一個面談——我想跟前一個負責這項事務的主管談話。
一方面,想了解更多執行挑戰;一方面想從前輩口中了解企業文化,並且預期眼前困難和阻礙大概是什麼模樣,這些都有助於自己做判斷,並且可以預作準備。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特質、長處與經驗,前面幾個人陣亡,並不表示你也會陣亡,頂多只能說明「這件事不容易」而已;喜歡接受挑戰的人,或許更喜歡難度高的工作也不一定。
情緒化的老闆,人才進去變「奴才」
另一個案例,是我之前在找一個品牌主管時,面試了好幾名資深行銷人,竟然有幾個人選,都在同家公司、負責不同品牌。想轉換工作的原因,雖然說來委婉,但其實都和情緒化的大老闆有關。
後來,一個曾任職於這家公司的好友才跟我描述,這個老闆是《穿著 Prada 的惡魔》真實版——公司有活動時,他走出來會直接把包包、外套遞給旁邊的主管,被當成衣架的新人常常會錯愕,而老人早已習以為常了。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場景時常上演,最後我的好友做滿一年也離開了。
這種情況下,人才進去被當奴才,想必流動率也是很高。這種雷缺,可能就不是靠能力可以克服的。凡事打聽清楚,才不會走錯路。
踩進別人眼中的雷缺,我該做好什麼準備?
雷缺類型不同,該做好的準備也不同。如果真的打算接受挑戰,我會建議從三個方向來準備。
一、面談團隊,尋求支持與補位
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在新上任階段,但展現誠意、爭取團隊成員的支持,絕對是做這些「不容易的工作」最關鍵的第一步。尤其是從他們擅長的面向,找到可以替自己補位的人選,十分重要。
例如,我同為品牌零售業的好友 Amy,剛接手品牌主管時,啟動電商生意最十萬火急,再來是直營部百貨和門市生意。經銷和直營部門主管都很資深,那麼後兩者的生意可以先讓他們代管;Amy 就可以專注於電商生意的開拓了。
絕對不要想一次自己動員全部的計畫,那太過不切實際。雷缺一定是需要你到處救火,但不要心急,還是一步一步來。別慌了手腳,或是提前把自己的熱情燒盡了。
二、尋求外援
所謂雷缺,通常有很多複雜又高難度的挑戰,此時尋求外援也很重要。
像是引進外部人才、委外的合作廠商、異業結盟夥伴等,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越清楚自己組織內的瓶頸,越能對症下藥,找到外援幫手。
三、向上管理,建立「對的期望值」
當你一邊盤點挑戰,也別忘了一邊定時回報。
不要讓老闆有錯誤的期待,讓他和你站在同一個陣線,他勢必也仰賴你成功,所以建立對的期望值很重要。別太過理想化,而錯估不切實際的目標。
這些是自己和身邊朋友,在遇上各種別人眼中雷缺時的判斷與應對,希望可以建立大家面對高難度挑戰的自信與應變能力,也祝福大家,把雷缺都變成好缺。
責任編輯:洪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