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企業都碰到一個問題,就是團隊的士氣開始下降,而且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激勵,幾乎都沒有太多效果。
某位總經理問我:「河泉老師,最近公司業績不振,可是現有團隊同仁不論怎麼激勵,似乎都沒什麼反應。」
接著又說:「我不斷的開會,請主管要趕快激勵同仁,請大家趕快努力,也請同仁吃飯,但是好一段時間都沒有起色?到底該怎麼辦?」
這位總經理的著急是可想而知的,只是大多數企業的主管,對於「激勵」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想要真的讓員工士氣提升,不妨來看看怎麼做可以更好。
想激勵員工士氣,主管務必先更新的4大觀念
1.激勵是一種能力,而非權力
最近許多企業主管慢慢發現,除了原本的專業能力以外,「讓同仁心甘情願」的管理能力,也慢慢成主管的必備技能。
想要激勵同仁的關鍵,就是主管必須先提升「管理能力」。由於目前工作者的自主性上升、自我意識變強,想要讓這群同仁接受管理,早已不是過去那麼簡單的事。
想像一下,如果主管們年輕時參加考試,都是100分的高手,最近卻發現自己只能考95分、甚至慢慢降到90分,您會抱怨題目為什麼出那麼難?還是設法提升做更多的準備?
過去的主管,只想找到對的人,然後叫這些人聽話配合,自然就能完成公司的目標,這就是「權力型激勵」。
如今的主管,必須要學會「能力型激勵」,也就是無論什麼樣的同仁,即使進來的時候不太對,都能讓他願意慢慢融入的做法。
與其不斷執著找對的人,不如先把人找進來,然後把人變對,因為現在「非傳統職場」正在跟你搶才。把人變對的過程,就是「能力型激勵」。
2.想要激勵員工的前提,是公司如何看待員工?
過去企業如果希望員工聽話,通常只把員工視為完成組織任務的一顆棋子,教他如何就如何。只是棋子習慣執行,很難被激勵。
只有把員工當成完整的個體,也就是「人性化」對待,激勵才會有意義。在公司裡能自主的員工,通常更擁有想法。協助員工找出最棒的天賦,並且發揮到最強,就是現代主管的責任。
真正的激勵,不是要激勵毫無想法的棋子,而是把同仁視為個體、激發出他最強的能耐,既能夠成就自己,也能成就公司。
3.先了解同仁問題,出在能力還是意願
過去只要工作目標沒有完成,多半都是由於員工能力不足。如今不同了,許多同仁因為自我意識提升,對於工作沒有認同感,工作表現不夠理想的原因,更多是出在個人的意願。
主管一定要有體認,同仁能力不足可以訓練,但是意願不夠,就很難被激勵。
最近聽到許多企業說:「老師,公司同仁的『狀況不太好』,其實我們很想上課,但是疫情後訂單上升,所以只能先全力衝刺,沒有空檔。」
聽到這麼說,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開心企業訂單變多,憂的是萬一同仁「狀況不太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意願的問題;在忙碌過後,選擇離開現有工作的意願上升,就可能得不償失了。
4.別認為只要激勵,同仁就要埋單
許多主管抱怨,為什麼已經請同仁吃飯喝飲料,他們卻不會感恩?應該要趕快衝刺吧。這表示主管還停留在運用「權力」的時代,以為同仁只要「講過就該聽」、「有請客就該感恩」,並趕快認真工作回饋主管。
這種想法有個嚴重錯誤:主管認為自己講的道理,同仁應該都要聽進去,認為請客是在施恩。
對於新世代同仁來說,真正的激勵要有「喜出望外」的效果。過去被請客是會感恩的,現在同仁普遍認為自己工作已經夠辛苦,主管請客是應該。
激勵的解答不在主管,而在員工身上
主管常常認為自己有用各種方式激勵人,同仁就應該感恩,如果同仁沒有展現相對應的努力,主管反而會生氣。
現在的主管應該要有體認,期待激勵有效果,就必須以員工為本、貼近員工的心,讓同仁說出「能真正被激勵」的方法。無論是合適的薪資,或是希望被肯定和授權的方式,只要雙方有心,就有機會拉近彼此距離。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