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優秀?

看他有沒有自主性,自己給自己上緊發條。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機會成功?看他能不能自燃,自己點燃自己,充滿激情。是否主動,永遠把選擇權牢牢抓在手裡,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生活和工作中,確實有很多令人沮喪的事情,很多、太多了,老闆逼我做不喜歡的事情、同事把任務推給我、家人也不理解我。對了還有那扇門,我剛跑到電梯前就緊緊關上的門,那種感覺,彷彿整個世界與我作對。怎麼辦呢?

嘆氣是最常看見的動作,抱怨是最常聽見的話語。然後,一天,接著一天,接著一天。重複、重複、還是重複。如果你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積極一點呢?他也許會說,我也不想這樣,但是沒辦法啊。我...我...我沒得選。每次聽見這樣的話,我都為這個人遺憾和惋惜,這麼早,就把選擇權交了出去,真的沒得選嗎?他們不知道,自主性,是一種難得的、珍貴的、稀缺的特質。這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Marshall Goldsmith(和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Ferdinand Drucker十分熟悉,是一位真正的殿堂級大師)甚至把沒有自主性的人叫做「穿著白襯衫的奴隸」。可能那些糟糕的破事都是真的,但是他們絕不相信,沒有選擇。

Viktor Emil Frankl,你可能知道這個人,二戰期間,他被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他不是穿著白襯衫,是真正穿著囚服的奴隸。他和其他人排著長隊,等待著命運的宣判。那些被看守隨手一指的人,會被分到隊伍的左邊,帶到不知道叫什麼名字的地方。他們去了哪裡?幾百米外的煙囪裡,躺著那些不幸的人,變成一串串火苗,「你的朋友飄向了天空。」獄友告訴他。

這是真正讓人絕望和恐懼的生活,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消失了。但是真的沒得選嗎?維克多選擇高貴地面對苦難。他每天用玻璃瓶刮乾淨鬍子,還在集中營唱歌搞活動,選擇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二戰結束後,維克多走出人間地獄,寫下一本著名的書《意義的呼喚》,人可能被剝奪得一無所有,但是人性中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困苦和不幸中選擇生活態度的自由,永遠都無法剝奪,選擇生活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後一項自由。

你知道自己永遠都可以保持主動,永遠都可以有選擇,但是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心甘情願交出了選擇權?為什麼?也許是這兩個原因:太逃避、太貪心。

先說第一個,「選擇」對很多人來說是件太辛苦的事情。列出選項、做出判斷、給出決策、承擔結果。這是巨大的壓力和責任。如果耗費大量心力,經過那麼多猶豫和糾結,萬一最後還是不如我所願,怎麼辦?太難了,實在太難了,你能不能幫我選?你告訴我,是不是這樣選擇更加有利?萬一錯了呢?錯了也是你幫我選的。

是你的錯。很多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和責任,願意去做任何事情。甚至放棄自己選擇的主動權。那一些人本來有勇氣去選擇,為什麼最後還是變得消極?因為太貪心了。

擺在面前的A和B,到底選哪個呢?去某某單位輕鬆穩定,但是一眼就看到頭了,去創業,新鮮刺激,但是太具有挑戰性了。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同時擁有A和B的好處,又能同時避免A和B的壞處呢?如果你找到了這樣的選擇,請告訴我,我也想要。但是再沒找到之前,也許還是應該先選擇一個,堅定地走下去,勇敢地努力和承擔責任。

剛剛說的是個人,如果站在社會合作的角度看,沒有自主性的人也是很可怕的,別人甚至不敢和你合作,Netflix公司招人有一條經典的原則:我們只招成年人,什麼是成年人?就是不需要我哄著,給定了目標,自己想辦法拆解、推進、交付結果。成年人心中只有目標,成熟而單純。如果需要別人像父母一樣哄著你才能幹活,這不是成年人,這是長不大的巨嬰。

我自己招人時,也有一條鐵律:We hire for attitude, and train for skill。意思是:我們僱態度好的人,然後培養他們的能力。我把人分為了四種導向:

一、時間導向(八小時在位子上);

二、任務導向(說一不做二);

三、目標導向(按時交付任務);

四、願景導向(內心驅動行為)。

如果遇到三的腦,四的心,面試通常只需要幾分鐘。

因為是否擁有自主性,是區分優秀員工和普通員工的最本質區別。在真實的合作中,有些人可能更加包容,更有耐心,對於沒有自主性的人,雖然說「本性難移」,但是相信「事在人為」。他們願意付出時間、成本培養和等待,如果碰巧遇上這樣的人,是難得的幸運,要感激。但是有些人可能相對沒那麼有耐心,雖然「事在人為」,但是「愚公移山」,太久了、太難了。

乾脆不要合作了。在現實中,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那份幸運碰到那個更有耐心的人。所以在合作之前,自己要先變成那個有自主性的人,這樣才有更多機會。那怎麼辦?怎樣才能自主、自燃?這是人生態度的轉變,以前從來沒有意識到,沒辦法變。現在知道了,改變在潛意識可能就自然而然發生了。然後,去經歷或者旁觀一些事情。去體會和看看那些沒有自主性的人,最後會因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如果你還年輕,可以適當經歷挫折和失敗,許多人因為不夠主動,被罵一頓,搞砸一次,感到羞愧和無地自容。然後,像被上帝摸了腦袋,像被佛祖開了光一樣,突然驚醒。越年輕的時候,犯錯的成本越低。即使你因為懶惰、懈怠輸得一無所有,但還好你還年輕。

在失敗和挫折中習得自主性,幾乎是年輕人才享有的特權。如果你已不再年輕,經不起折騰,也許可以去旁觀那些經歷過苦難的人,旁觀他們的失望和痛苦,體會那種不可挽救的後果。就像有些人一輩子玩世不恭,突然有一天變故破產,辛苦地做一份卑微的工作,才突然明白勤奮和努力的意義。就像有些人每天熬夜,突然有一天不幸大病,然後又奇蹟一般痊癒出院時,才突然明白要格外愛惜自己的身體。

如果那些困難裡遍布前人的身影和腳印,自己又何必摔進去再次經歷。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想要真正擁有自主性,都要旁觀或者經歷那種巨大的挫折,意識到巨大的痛,和享受戰勝它的樂趣,才會變成真正主動的人。也許有人說,真的可以嗎?還來得及嗎?你有得選。

祝福那些曾經遭受挫折和苦難而習得自主性的人,也祝願你不用吃那麼多苦,就能擁有這項最珍貴的品質和能力。希望你都能一把奪回自己的選擇權,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自主性的不同

責任編輯:鍾守沂